第117章(第3/3页)

桑伯看着她丝毫没有被影响到的笑容,一时间有些无语凝噎。

许栀和走到门口,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道:“是我失礼,进门之后还未报出姓名。我叫栀和,家中人与欧阳学士交好。桑伯若是不嫌弃,与欧阳学士一道唤我栀和即可。”

桑伯摆了摆手,不知道是听进去了还是没听进去,“走走走。”

许栀和为了保险,又高声喊了一句,一直到桑伯哼了一声“知道了”,才面露微笑,朝着家的方向走了。

桑伯之前从未见过这般锲而不舍、非要他做出回应的孩子。从前遇到的人,大多都是见他性情孤僻,不好相处后,就渐行渐远,只有欧阳贪他酿的一手好酒,见他膝下无孩子,主动将他接在身旁照顾。

他并非一个合群的性子,在欧阳府住着,好吃好喝,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他主动到了酒窖,成了欧阳家的守窖人,一晃,也有七八年了。

“还让我跟着欧阳一道喊,差辈了知不知道?算了,何必和一个小孩计较。”

桑伯脑海中又想起了少年欧阳修,手中擦拭竹酒舀的动作迟缓了几分。半响后,他像是下定了决心,重新取出欧阳修和薛娘子赴任前给他的酒方,重新仔细研读。

……

路上,许栀和遇到了朝着京西来接自己的方梨和王维熙。

方梨道:“眼瞅着天黑了,姑娘你还没回来,我们心底实在着急。”

许栀和:“没事,别担心。”

省试期间,汴京城的巡防增加了一倍不止,除了穿着豆红色衣裳往返巡查的官吏和衙役,街道上也是灯火通明。

樊楼和潘楼张灯结彩,听说不少京城贵人都为了自己的子孙点了长明灯,祈愿祖宗在地下显灵,能够保佑孩子高中。

王维熙从袖子中小心翼翼取出了一盏河灯,“姑娘,咱们弄不上潘楼的长明灯,但河灯还是有的。”

许栀和怔了怔。

王维熙道:“自己做的,样子算不上多好……路上还有卖河灯的,样子都比这盏灯精致漂亮,我去帮姑娘买一盏吧?”

“你说的那么快,我都找不到机会讲话。”许栀和伸手接过那一盏小巧的河灯,认真道,“这一盏河灯很好,我们一起去放。”

王维熙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许栀和。

方梨和许栀和并肩走在一起,前者小声道:“王维熙听说汴京有亮灯祈福的习俗,忙活了一整日,他没什么木工基础,手上割了好几个口子。”

这样一盏河灯,一下午良吉能做五六个。

许栀和:“擦药了没有?”

方梨点了点头:“擦过了,本来他想装作没事,不过我眼尖,发现了。”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颇有几分骄傲,像一个展开羽毛的鸟雀,等待着人的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