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青春作赋(第6/9页)

李克己一边吹笛,一边不无困惑地望着神采飞扬的叶知秋。

他为什么会觉得叶知秋现在的样子令他感到似曾相识?仿佛是非常遥远的记忆,遥远得令他无法确认;可又是如此真实,真实得令他强烈地感到他在很早以前就见过叶知秋,见过意气风发时候的叶知秋。

也就在那一年,李克己以青城县第一名考中了秀才,次年八月,川中乡试取为第二,一夜之间名满川中,连带李氏族人和青城所有的人,都对叶氏肃然起敬。当喜报送到荷叶村、看到叶氏脸上情不自禁的笑容和众人脸上不由自主的尊敬时,李克己感到自己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川中不少名门大族都托人前来提亲,不再在乎克己是庶出又是李瑞林这罪臣的儿子。

叶氏最后选中了重庆知府华德远的大小姐华露。华露素以品行端庄、才貌出众而见称,人人都道是才子佳人天赐良缘。

前程似锦,正在李克己的脚下徐徐铺开。

洪武二十年十月初十,李克己赴应天府秋试。

叶知秋为他雇了一艘客船,笑道:“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这一路上,你就逢山看山逢水看水,玩个痛快吧!以后一入仕途,身不由己,只怕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

叶氏本想让叶知秋亲自去送,叶知秋看看她,道:“我以前在吴中一带的名气太大了,只怕有人会认出我来,缠得人不能自在。”

他似是说笑,李克己本已笑了出来,但他发觉母亲的神色不对,不由敛了笑容。

叶知秋又道:“克己已是举人了,平常百姓都要尊他一声‘老爷’,还愁有谁会为难他?现在又不是从前兵荒马乱的时候,放心吧,克己自会当心的。”

叶氏无奈,只好让熟悉这一路情形的万安同往,另从佃户中选了一对老成夫妻同行照料。

启程之时,送行的站满了堤岸。

李克己微笑着拱手作别。船离岸驶入江水中,岸上一切都在模糊、退隐,重映入目的是同样旖旎似曾相识的另一番风光。李克己站在船头望着,不知怎的长吐了一口气,心也如这披波斩浪的快舟一般轻松而舒畅。

舟过乐山大佛时,李克己吩咐船家等候半日,他带着抱砚上岸去,隔了江水观赏大佛。

江岸之上,与大佛遥遥相对,是香火繁盛的海通和尚庙。

海通和尚的故事,李克己早已听说过。当年海通发愿开凿大佛,募得巨金,当地官吏垂涎,逼海通交出,海通断然拒绝,说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那些官吏便要他“尝试将来”。海通果然剜目以献,众人惊慌,不敢再谋取佛金。

今日亲眼见到大佛,见到刻着海通事迹的碑文,李克己才发觉,原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至理名言。江水滔滔,面对与乐山并肩的大佛,背后是海通和尚庙,他不能不心动神摇。

许久,他才随众人进庙来。

海通和尚的塑像慈眉善目,宛如老佛。李克己只看了一眼,便大失所望。这不是他心中想象的海通。他环顾着四周。四壁才刚粉刷过,尚未装饰。

他的心中忽然有一阵冲动,叫抱砚取出笔墨,略一沉吟,提笔在左壁上勾出了一个背面而立的人形。

香客原以为他是要像过路文人一样题诗留念,不想却是作画,好奇之心大起,转眼间已将李克己围得密不透风。

背面而立的海通和尚,双手捧着一个木盘,僧衣下的肌肉因为痛苦与愤怒而隐隐贲张。面对着他的一名官员和两名小吏,神情各有不同,那官员惊慌之余仍强作镇定,一名小吏却已因恐惧而几近疯狂,另一名小吏的惊恐之中又露出肃然起敬、若有所思的神色。人物固然是罕见的逼真,但更撼动人心的还是整个画面弥漫的那种悲愤莫名的气氛,压迫得众人喘不过气来。

李克己运笔如风,片刻间已画完,在左上角题道:“海通和尚捧目图青城李克己。”将笔掷给抱砚,审视着画面。那三名官吏令他心中有一种极其不快的感觉,仿佛自己此行正是要走入这一片污淖之中与他们合为一体。他摇摇头,长吁了一口气,拍拍手,转过身来,人群不由得自动让出一条路,让他走出来,敬畏地看着他匆匆离去。

舟到重庆时,李克己携了礼物,上岸拜见岳丈华德远时,他才知道自己在海通和尚庙中的题壁之作已经轰动了整个川中。

华德远对他十分满意,但提起这件事,仍是略有不快,道:“克己,勿怪老夫多事,委实是圣人早有明训:道成而上,艺成而下。画乃寄情遣兴之术,视为笔墨游戏便可,不可过于沉溺其中,以妨正道。”

李克己点头称是,心中却是一阵惘然。在作画之时,他只觉胸中块垒不吐不快,挥笔之际,分明有着难以言喻的、酣畅淋漓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