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麻烦大了
自从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就开始在电视和广播各种媒体上做了各种关于朝鲜战争相关的节目。
美国佬大概是全世界最早开始研究电视媒体传播与影响的国家了。
1951年,一台黑白电视机在美国的售价大约在四百美元左右。
相当于福特汽车厂里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虽然贵,但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所以在中国人连收音机都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时代,美国已经有很多蓝领工人开始购买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了。美国相关的机构做过研究,相比于报纸新闻之类的传统媒体,电视的受众媒体更容易被电视节目带走他们的节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传统纸媒新闻和书籍是依靠文字来传递信息,人类需要先识别文字,再在脑海中转换成一个概念或者是图像。
在这情况下大脑会进行高速思考,在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进行一种思维辨证。
它会下意识的将这些文字的信息和内容与大脑中原本就储藏的知识拿出来对比。
从中可以分析得到一个更加准确地信息。
用一种简单但是并不是很准确地说法,那就是在阅读文字的时候,人会加入更多自己的思考。
而这种自己的思考则增加了人得独立性。
所以在纸媒时代,浏览信息越多,看书越多的人一般会更聪明,更加富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但是在电视时代则完全不一样了。电视时代,电视内容包括影像、声音,动态的静态的等等。
人坐在电视机前接受电视传递的信息时,会成为一个被动地信息接收者。
因为具体地图像和声音已经展现在观众地面前了。
人不在需要思考和在脑中构建一个抽象或者具象地世界,将文字的内容转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信息。
人从信息传递的参与者,变成了被动地信息接收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作家要描写一名非洲猎手在大草原上捕猎羚羊,那么读者会跟随着作家的视角看见什么?
是满是老茧的虎口?紧绷结实的肌肉?黝黑的皮肤在太阳下闪烁着光泽,还是一望无际的漫漫草原?
实际上读者什么都没有看见,他们看见的仅仅是一段文字。
而这一切都是文字在读者脑海中自动转化出来的形象。
读者实际上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他们本身参与构建了整个故事的世界,用他们自己的视角。
而电视上要展现一名非洲猎手则简单的多,只需要一个组动态的画面就可以将整个捕猎过程全部展现完毕。
但是电视观众什么都不要参与,因为动态的画面和音乐已经很满了,满足到不需要他们在进行脑补思考。
所以观众从参与者变成了故事的旁观者。
成为了一个更加抽离的群体。减少了思考,那么带来的问题就是观众更容易被画面和音乐带偏。
他们不在参与故事的创作,仅仅成为了故事的旁观者。于是创造故事的人(导演)想给他们呈现什么,那就能呈现什么。
并且能引领着观众的情绪们走。
这种手段就是后世商业电影的一种套路,好莱坞的商业大导演们太清楚观众们需要在什么时候来一段男女激情戏。
什么时候来一段激情澎湃的打戏,什么时候死一两个人给观众们煽情。
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将这一套路玩的出神入化的必然是《漫威》系列的超英电影。
它能在全世界斩获巨大的成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这一理论如果放在后世的短视频平台上则更加的明显。
如果说部分的长视频还具有思考的意义。
比如各种科教片和纪录片,以及有深度的电影电视剧之类。
那么短视频平台几乎只剩下“嚼烂的炸鸡”。
什么叫“嚼烂的炸鸡”?
炸鸡因为其浓烈的香味和香脆的口感和味道在全世界受到人们的喜爱。
已经被嚼烂的炸鸡则更容易被人消化。
所谓的“炸鸡”值得便是人类需要的强烈情绪化,而所谓的“嚼烂”则是将这种强烈的情绪化直观简单的二元化,让所有人(包括没有任何知识的人)都能消化这种情绪。
而这种“嚼烂的炸鸡”则是在现代文化传播中最盛行的一种垃圾文化。
现在的美国自然是还没有将现代传播文化研究到这么深刻。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们的水平都远远不够。但是很明显,李锐这方面的水平已经很够了。
他很清楚观众们要的是什么。
虽然说“嚼烂的炸鸡”是一种文化垃圾。
但是当文化垃圾作为一种情绪炸弹丢出去的时候,所溅射的起得水花也是威力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