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第2/3页)

“那当然,怎么说也有这么多年了。”段霍给她递了个扳手。

林巧枝接过来,顺手就拧开眼前的八角螺丝,打开了牵引电机部分。

带着人一琢磨,就是几天。

如果只是引流管问题,林巧枝其实有比较明确的方案,但为了能顺理成章的拿出来,也是为了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她真的投入到实地交流学习中来,就不免产生了更为长远的想法。

尤其是在塔机的那份文件之后,在听到名为“燎原”的任务代号之后。

而株洲总机厂的人,心里就忐忑地悬起来,且有一些道不明的失落遗憾,即便知道情况不一样,不可能再重现塔机的战绩,但人的情感和理智永远无法重合,总是隐隐有些期盼的,期待落空就不免有些空落落的没着落了。

不好直接问林巧枝。

怕有点惹人不高兴的嫌疑。

于是祁厂长等领导,观察了一阵儿沉浸在钢铁世界中的林巧枝,只能把目光投向赵振云,低调着询问:林工这是什么情况?

而赵振云虽然有技术底子,但终究不是搞技术的,见林巧枝的时间,加起来也不算特别多。

所以,她总不可能像是孟主任一样,看一眼就知道林巧枝的状态和情况。

祁厂长寻求无果,于是,只能把期盼的目光又落到黄彩霞身上。

开山大弟子。

肯定是不一样,能知道一些情况的吧?

黄彩霞正头脑懵懵呢,被拉过来,喘口气歇了歇,脑子发痒,她怀疑自己现在正在长脑子。

在这种头脑发懵、大脑停摆的时刻,黄彩霞崇拜的意识占据头脑上风,下意识就道:“别着急,林工肯定是有些想法了。”

黄彩霞对林巧枝也是有几分熟悉了。

以她现在脑壳痒痒的症状看,这会儿的林工,绝对不是卡住了,也肯定不仅仅是有点想法,她觉得林工肯定有很厉害的东西在思考着了。

就是不好对别人说,也不能说,她又不是林工,可不能替她承诺什么。

有些话,只能林巧枝亲自说。

也只有她才可以说。

于是,众人陷入了忐忑的等待,随着没有消息的时间逐渐拉长,心里都不由捏了一把汗。

幸好的是,心还没有提到嗓子眼。

这天,林巧枝从机车里钻出来,长长地吐一口气,转了转脖子,然后直接斩断了这种难言的忐忑,干脆道:“去厂房会议室说。”

祁尤早就等不住了,一听她这么说,当即安排会议,凑到她身边,语气小意:“有突破了?”

林巧枝“嗯”了一声。

祁厂长顿时喜溢眉梢,笑容一下就浮上来了,比川剧变脸都要快。

林巧枝道:“我这些天想到几种解决思路,又初步排除掉一些,考虑到咱们现在的情况,有两种应该是可行性比较高的。”

“几种解决思路?”祁厂长声音忽得高亢,感觉自己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宽裕的仗,不焦头烂额,不胡子眉毛一把乱抓,已经是幸运了。

居然还有的选?

林巧枝只是点点头,很镇定的样子。

祁厂长一下子激动得红了,脑子里已然是给她找好了理由:“看来林工还是很擅长机车的,也不奇怪,我听说你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过铁道部的嘉奖了。”

“是从小就爱好,有研究吗?”

这不稀奇,作为贯穿南北,遍布全中国、且国民最容易接触到的大型工业产品,这时候喜欢各种火车的人并不少。

林巧枝:“……”现在连理由都不用她自己找了,都有人自动给她脑补。不过她还真没有爱好火车,如果真要说爱好,那肯定也是长江上来往的各种大型船只。

面对这种“我就知道”的热切,她迟疑片刻,还是选择沉默以对。

坐下后。

林巧枝率先道:“这几天看了一下,和我原本预计的情况没有太大差别,目前是有两种方案。”

两种?

会议室里,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

“我先简单讲一下这两种思路,咱们大家一起探讨下。”林巧枝开始讲,立马就有人递过来粉笔,且拉过来一块黑板。

林巧枝道谢,而后继续说:“第一种,硅整流器技术,做硅改,取代引燃管整流技术。”

她在黑板上划了一条竖线,将黑板一分为二,“另一个,液力传动技术,其实我们早在1959年就试制作了液力内燃机车,当时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但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像是近两年的无缝热轧缸体技术,对改液力传动就有很大帮助。”

众人听着,思索着,也有懂行的点头:“这种热轧缸能承受比较高的压力,如果要往这个方向走,确实对咱们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