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

林巧枝向来是简单直接的。

很多时候看起来十分亮眼的提议, 其实是基于她对技术的理解。

但简单直接其实也是有好处的,相比那些弯弯绕绕一团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人能挑出毛病来。

比如现在。

一条直线追, 沿着别人走过的路追赶。

路被石头堵住了。

那就绕过去。

甚至绕路超过去!

林巧枝这个提议,大家都是有点错愕的, 互相看看, 却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原因很简单,这不存在什么讨论方案可行性的问题,可不可行全看林巧枝的个人能力。

谁会发表意见?

祁厂长显然也是瞬间想通了这一点,于是问道:“林工,你来指挥工作?”

“这倒是暂时不用, 派个对厂里和机车熟悉的人给我就行了。”林巧枝解释了一句,“我想做出新的解决方案,对6Y2型机车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再还要参考贵厂当下的生产技术。”

其实对这种工业链跟不上的问题, 还是这种有底蕴的大厂也攻克不了的,林巧枝最开始就没有考虑追赶这条常规路径。

因为那要解决的东西就太多了, 完全是套环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生产不出这款引燃管?林巧枝都不需要去细想, 只看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就能一下找出好几个技术断层。

引燃管内部需密封液态汞阴极、石墨阳极、真空腔体。

——简简单单取自技术手册上的一句内容。

没错,法国人并没有刻意隐瞒这款他们已经淘汰的技术,卖给他们,就是默认任由他们拆解分析。

就说这三个条件。

引燃管阴极需使用99.999%以上纯度的汞。但此时他们汞矿冶炼技术还很粗糙,没法提取出这么高纯度的汞。

石墨阳极也是类似的问题, 工艺不足,没有耐电弧侵蚀的高密度石墨, 如果最近没有突破的话,按照林巧枝的记忆,这个材料目前还依赖引进。

再说真空腔体,引燃管要求1e-6mmHg级超高真空,目前也没有国内单位能做到。

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但如果要再追根溯源,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往下追!

就比如,为什么没有单位能做到引燃管超高真空的技术指标ῳ*Ɩ 呢?去问对应单位,可能是技术问题,可能是缺少密封材料,像是法国这款引燃管用的密封材料是“氟橡胶”,而现在国内橡胶工业,只能生产天然橡胶制品。

而天然橡胶在不耐高温、不耐腐蚀方面的缺点,连林巧枝这个外行都一清二楚。

再往下挖,还能挖。

但就没有必要了。

这还仅仅只是引燃管结构+材料这些最明面的技术。

追赶这条路,他们已经足足走了十年。为什么别人不做、不追?非要请林巧枝来,为什么生生等到法国都停产了,都不自己造出来,难道他们都是傻子吗?

不,在座每一位,没有谁是傻子。反而一位位都是技术能手,是车间骨干,是这个国家工业崛起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换句话说,这个摊子太庞大了,需要整个工业链条升级,他们的能力实在是做不到,覆盖不了,而且还研究了这么多年,林巧枝这方面的能力,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真不见得更强。

不过,从高处俯瞰就不一样了。

山路堵死了,为什么一定要翻山越岭呢?换一个视角,飞到天上,说不定能找到间隙小路,可以找到乘舟而下的水流。

最重要的是,林巧枝有这方面的优势,有这份上天的青睐,这就给她很大的空间去施展。

祁厂长等人也自然是会想到林巧枝前面两起大获全胜的战役,纷纷都表示支持,并且打心底盼着林巧枝能再现辉煌。

株洲总机厂这边,虽然也没有到无条件信任的程度,但其实无形中,对林巧枝的信任,已是完全不同了。

祁厂长等人自觉且迅速地安排起厂里的职工配合工作,并且派出林巧枝点名需要的人到她身边,再一个,排除万难挤出一辆6Y2型机车,供林巧枝拆卸研究。

车间。

“林工,这是我们自己编写的《6Y1型、6Y2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规程汇编》,你看看有没有帮助?”段霍递一份资料给林巧枝。

段霍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感觉后脖颈毛毛的?

他把资料递给林巧枝之后,抬手摸了摸后脖子,左右看看,只看到林巧枝和她的几个徒弟,都是年轻姑娘,也没有看出什么不对劲来。

“啊欠——”他打了个喷嚏,可能是最近有点着凉了吧。

几道目光不留痕迹地从他身上扫着收回。

林巧枝看着眼前的6Y2型机车,不断对比着这手中的运用、检修技术规范,感慨道:“咱们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技术积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