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勉强能算是被“卡脚脖子”吧?

株洲总机厂。

祁尤祁厂长已是迎了上去, 口中热情地招呼道:“林工、赵局,这一路舟车劳顿了,累了吧。”他语气亲切又质朴, “咱们先安顿下来,然后我请你们一起吃顿饭, 尽一尽地主之谊。”

说起来祁尤就想不通, 不知道许昌华那家伙是怎么操作的!!

居然能把接风宴,吃成庆功宴?

难道人一到,连行李都不让人放,水也不喝一杯,饭也不吃一口, 就直接拉去干活?

祁尤是绞尽脑汁、脑袋都想破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才能操作出这样的效果。

他是不好意思做出这种事的。

当然了,他肯定也是想不到, 是林巧枝直接接过节奏,简单直接地一路粗暴推过去的, 因为她下意识就觉得那个问题不会太难解决, 时间又还早,总不能都耽误了?

不过今天林巧枝就顺其自然了。

因为确实天色不早了,抢那么一点时间没有必要。

而且株洲总机厂的情况,还有一点不一样。

她评五星,是比较有把握、也可以快,但太快了,怕大家接受不了。

祁尤也看出了林巧枝的自信, 心中不由稳了稳,心里盼着他们的“五星”能打出什么战果。

说实话, 之前他对这个五星评级是没什么感觉的,也搞不懂林巧枝划分的标准,毕竟和别的单位聊了聊,也没发现有什么共同点,或者特别之处。

直到——听到了塔机那边传来的消息。

他一个没坐稳,直接从椅子上滑了下去,一屁股跌坐到地上。

疼得哟~

也顾不上疼,爬起来拍拍屁股就赶紧联系人确认消息,给许昌华那边的电话,愣是打了五六通,才打进去!

可算弄清楚了,对林巧枝的到来,期盼值一下就蹿得老高。

“往后面走,这边是我们的厂房,后面是我们的宿舍,你别看是单位宿舍,当初是给建厂时前来进行技术支持的英国工程师住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祁尤介绍道,一行人迎着她们往里走,有年轻的小伙子接过她们的行李,跟在后面。

林巧枝顺着他说的方向,朝厂房看过去,那是在厂区主干道的东南面,是一座有些古朴的建筑,东西朝向,是4栋不同跨度的厂房联合在一起,厂房两端为“凸”字型山墙,屋顶呈双脊形,并且设置了双向冲顶天窗,一看就知道采光和通风会非常好。*

真的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宏的厂房,林巧枝不由问:“这个厂房长度快有三百米了吧?”

总机厂宣传部的贝正诚,道:“59年加盖了右手边第四栋之后,现在的总长度263.128米,总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是我们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的联合厂房。”

林巧枝点了点头,心里和红旗厂对比了一下,只能叹一句,不愧是有历史底蕴的大厂,暂时还比不上啊。

林巧枝对这里怎么会有英国工程师宿舍有点好奇。

在她认知里,一般不都是“苏联专家楼”吗?

她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还讲过,当时苏联专家到中国,为了表示重视,有些单位都会修建苏联专家楼,还配有专门的厨师,会提供西点、时鲜水果、当然还有肉,可把她小时候给馋的。

同时苏联也是积极帮助他们盖厂房,发展工业。

她记得老师曾讲过一位叫作贝斯特洛娃的苏联女专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贝斯特洛娃不仅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技术,还曾说:“我们来到中国,不仅是要帮助你们建设厂房,学会技术,更要帮助你们形成产业优势,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让小巧枝触动的是,在足足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结束帮助离开时,苏联代表团的领队曾说:“能亲自参与和帮助中国兄弟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社会主义新中国啊。

美好而伟大的信仰,足以让人抛下国籍界限。

以至于后面发生了那样沉痛的打击和教训,苏联也依旧是“老大哥”。

林巧枝一直以为苏联才有,居然英国也曾经有过吗?

直到休整过后,她踏入这间巨大的厂房,看到了厂房冰凉钢铁架上残留的“中英庚款”字样,困惑迎刃而解。

林巧枝呼吸微凝。

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尖尖上蔓延,舌尖都泛着一丝苦,新中国的历史真的不忍心细看,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房,里面都刻着艰难困苦,屈辱悲凉……和百折不挠。

可再坚强,再百折不挠,那也是经过百般摧折的,这其中纷飞的炮火,颠沛流离的转移,血与泪的牺牲……都是百折留下的、磨灭不去的痕迹。

见她目光落在厂房钢铁架的“中英庚款”的钢印上,驻足沉思,祁尤顿了顿,笑着介绍好的一面:“虽然庚子赔款是饱含屈辱的,但当时从英国前来的工程师们,却拥有超越国界的胸怀,对我们帮助还是很大的,厂史里仍然记录着他们的名字和建厂时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