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她生生劈开荆棘,开辟了这条路(第5/6页)
当初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都修建了耕读学校。
所谓耕读学校,就是上半天学,然后半天回家耕作劳动。
稍微富裕一点的生产大队,都响应号召修过。
也是培养过不少小学毕业生,只是后来因为七十年代这场时代巨浪打来,就荒废了。
现在风头过去了,也没有人再提复课的事。
生产大队要是有能扛事的干部,不忍心看小孩子当睁眼瞎,还会组织一下。
没有的话,那就只能听天命了。
于是这一代人,很多就这样,断送了往后几十年往上上进的希望。
尤其是能改变命运的,高考。
一个小孩在五六岁到十五六岁这段年龄,如果没有读书,基本是个文盲,那这辈子再继续学习的机会就十分渺茫了。
林巧枝其实预料到了学校的荒废事,不仅如此,梦里很多下乡当知青的漂亮姑娘,都给出了不错的示范,“没了也没关系,刚好可以请知青当老师。这两门课,一门需要来自大城市的女生教,一门最好是理科好、或者数学好的人当老师。”
众人一愣。
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最后的结果上,那些好处上,倒是一时间没有人去考虑是两门什么课?
“什么课,一定要女老师教?还得是大城市来的。”十三叔爷问道。
林巧枝笑了笑:“思想教育课,响应主席号召的解放妇女的思想,比如,妇女能顶半边天。”
就是那个厚厚的一本,她从小记录的、孟主任给她传递的那些思想,如今,她也要传递出去,给更多的人了。
毕竟也是有备而来,她和珍珠两人准备了几个晚上,把不合适农村的删减掉,比如“妇女不是生育机器,妇女不是家务员。”这样的话,如果直接在思想封建的农村传播,可想而知会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会迎来多少打骂和争吵。
太激进了,反而会起反效果。
她们筛选这本教材的第一原则是“安全”,最好要和思想手册挂钩,第二原则是“温水煮青蛙”,学习“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让有些东西,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影响学习的人。
可以想到,如果一个女孩,天天读这些,天天背这些,主动去了解这里面报纸上,如《田桂英》《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一个又一个女性的事迹,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听到这么一门课,主桌上的长辈们也不知道该是什么反应。
一边觉得庆幸,这简单,使劲读一读背一背肯定能上九十分;一边又觉得有点尴尬,解放妇女的思想,怎么搞得他们好像压迫妇女一样。
只是哈哈哈的笑两下,“那也没必要非是女知青嘛,咱们村认识字的,不都能教?”
林巧枝摇头:“不一样。”
思想这个东西,传播必须要有信仰,信念越强,传播思想越好。
如果让一个不屑的人来教,用好笑的语气念“妇女能顶半边天,敢叫山河换新颜”,用阴阳怪气的语气念“妇女不是家务员?”
很难想最终会是什么效果,是哄笑一片?还是羞臊难堪?是气愤反抗,还是共同沉沦?
思想未定型的小孩子,最容易受到老师和集体的影响了。
但毕竟还是个工作岗位,村里还是想争取一下,“咱们村的女知青也没有几个,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还是咱们自己村人知根知底,能有什么不一样?”
林巧枝直接道:“我看看村里知青的资料,再找她们聊聊,亲自选一个,如果咱们村没有合适的,就再去生产大队下的别的生产队找。”
也就是选别的村的知青。
主桌上的人都被她这个干净利落,且强势的风格惊呆了,哪有这样聊天的?一点都不怀柔,不合你意,你就直接抽刀断水?哪有小姑娘家这么强势,这么不好说话的!!
但知青还好,都是外人,谁教都是教,“正要和你提这个事呢,这要是在生产大队办的耕读学校上课,那岂不是周围几个村的小孩都能来上课,这怎么算?到时候光撇下别的生产队闹得多不好看,要不在咱们村弄个小的,就抽大队部一间房当教室嘛。”
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林巧枝笑笑,也冠冕堂皇道:“我这个名额,也是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钳工预备队嘛,如果有更好的、更优秀的人选,我肯定是愿意选更好的,当然了,要是都能考双90,我都欢迎。”
她跟人精相处久了,还真的耳濡目染一点皮毛。
这种扯大旗的话,居然说起来顺畅极了。
林巧枝还故意提高了一点声音。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这里虽然是半个林家村,但媳妇都是从外村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