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她们只是在学工、学农、学思想
入赘这种东西。
到是不稀奇, 毕竟自古就有,但很神奇的是,同样的事情只是换一下性别, 就成了接受不了的耻辱。
入赘到女方家,孩子冠女方姓, 或者生活在女方长辈的威势下, 没有几个男性能接受,觉得“屈辱”。
发达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斩原配。
但谁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卑劣。
以至于听得格外刺耳又别扭,说不出得心里冒刺、浑身挠刺。
可偏偏对着林巧枝那张笑盈盈又透着冷淡的脸,有些话愣是生生憋在肚子里, 一句也说不出来,只能忍着那些挠刺的感觉在心里又扎又刺。还是热菜端上来,打破了这个气氛,平时在外周旋比较多的林村长借机招呼说:“吃饭吃饭, 就是,咱们巧枝还年轻, 又忙着大事, 这么早考虑对象做什么?”
“是啊是啊,先吃饭。”
“咱们巧枝什么人配不上,看上谁是那小子运气好,不急的。”
……
在热络的打哈哈圆场中,林家七叔公忽然开口:“其实也有点道理。”他偏头看了看扎着红头绳的小孙女,“有些人总说,女孩子都是要嫁去别人家的, 那要是招婿,总不能还说是给别人家读的书, 学的手艺吧?”
林巧枝诧异的抬了抬眼。
她当然知道也是有女孩子受宠的,而且以中国广阔的幅员和人口,这部分人数量的绝对值也不会少。
只是有点诧异会出现在眼前,出现在这个小山村。
她又眨了眨眼,很快明白了突然有人支持的原因。
利益。
因为招婿是真的维护女孩的利益的,尤其是有家人疼爱、家人撑腰的女孩。
她笑了一下,也说:“是吧,招婿多好?”
孩子由母亲生,跟母亲姓,这样代代传承,由女性掌握主权的社会,她还没见过呢,连仅存于纸张记载都没见过,除了遥远的文明未建时。
但不管怎样,首先,是要争取到平等的权利。
一点一点的,在各行各业,把权利争取到自己手里。
农村包围城市,真是伟大的战术,事事皆宜啊。
众人的先是同样错愕的愣了愣,目光又落到林巧枝身上,最后眼前一亮。
没错啊!
要是招婿,那他们出息的女儿,也是造福自己家,而不是嫁去别家了!既然林巧枝只愿意要女孩,那他们就把女儿当儿子养不就成了?那好处不就不会便宜了别人了?
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多人想送女儿去大队耕读学校的想法更强烈了。
很少有人察觉到,自己产生的“把女儿当儿子”养这一点点苗头的想法,就会不自觉的,让渡权利和地位给女孩,会使得家庭资源重新调整,甚至倾斜。
也恰好说明了,原本的心,就是偏的。这些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存在的时间久了,有些人就会当成“理所当然”,而不觉得自己有错。
现场的气氛更为热烈了一点。
林巧枝没有再多说、多做些什么。
认真吃饭。
有时候,手段太激烈地正面进攻不是好事,会起到反效果,会遭到极其强烈的反击。
当年他们还打游击呢,在群体实力不强时,游击战十六字诀实在是有学习的意义啊。
吃过饭。
林巧枝找大队部要了资料。
看了看她们生产大队的资料,抽空去知青点见了几个女知青。
女知青们很多过年也没有回家。
一来是没条件,二来也是手头拮据。
即使能拿到介绍信,这一路的开销,还有不一定能抢到的来回火车票,都是不小的负担。
她们自然也知道村里这两天的热闹。
也是看过报纸的。
但直到人真的出现在她们面前,才更有那种真切的震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是学校老师要给村里女学生上的课?”
林巧枝:“是村里学生。”妇女工作,该听的,该改变思想的,本就不单单只女性而已,“更准确的说,是整个生产大队的学生。”
她在这间略微拥挤的女知青宿舍,面对面观察着她们的表情、她们听到这件事的反应。
又进行了一些提问和校考。
她问的都是思想语录里ῳ*Ɩ 相关的,但凡真的在意这方面的,不可能不熟悉。
不屑的人,在乎的人,对这些知识的熟悉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她一向信奉,嘴上保证没有用,而是要落到行动中。
“主席的《四言诗??妇女解放》。”
“我会背!”有些激动的声音抢先道,又流利的背诵了出来。
林巧枝点点头,继续:“1939年,主席在延安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发表《妇女们团结起来》的讲话,他说,女子要有办事之权,开会之权,讲话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