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十里八乡都敲锣打鼓欢迎(第3/4页)

这就好像是考驾照,同样是倒车入库,有的人死死盯着教练说的点,要看的线,没了点和线脑子就懵了,而真的学会的老司机,不管遇到什么犄角旮旯的车位,一盘子就进去了。

本来车间里还有些人对林巧枝八个月学完进厂还有点质疑,这一轮下来,也都服气了。

不服气不行。

技术活就是这样,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得好赖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像是偏文学艺术的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都还理直气壮。

话题都说开了,又聊了几句,不可避免提起林巧枝在装配车间整出的那点动静。

因为林巧枝看过之后,自己就去上手组装,手法跟人家不一样,就有老钳工指出她组装得不对。

林巧枝:“没错的,这样可以安装上去,不仅更省力,还不会对工件造成额外的磨损。”

“没有你这样装的。”

“我们可以拆下来看看,是不是我这样装更好。”林巧枝也不生气,拆下来有没有磨损划痕就一目了然了。

对方认死理,林巧枝说不通,就请当时隔壁三车间的主任池民来看。

池民来看过之后,拍板说林巧枝装的确实更好。

坚持说自己十几年经验的老钳工,当时脸就有些挂不住。

他闷着气,还想说。

然后林巧枝先说了一句:“你是不是右肩膀下面两拳左右的地方,骨头缝里经常痛?”

当时就把人说得愣在原地。

“你怎么知道的?”胡清聊起这个就好奇,还追问,“听说好几个装配车间的工人,后头都拎着点东西到你家找你,跟你打听肩胛骨那块疼的事,这事是真的吗?”

他这条八卦一说,顿时把绷着脸吃饭的,埋头香喷喷吃的,沉稳地一直没怎么出声的,目光都吸引到林巧枝身上。

努力降低存在感,幸福扒饭的林巧枝:“……”

幸好她专心吃饭,已经差不多吃完了。

又飞快把铝饭盒里最后几粒米饭扒拉到一边,扒拉扒拉堆好,一筷子翘到嘴里,吃完擦嘴,林巧枝才侧头看胡清,也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她发现胡清好像什么都知道,简直是八卦小能手。像她,就不知道胡清最近做了啥。

胡清得意得挑挑眉:“我妈可是家属院一花,人送外号‘向阳花情报员’,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口号晓得不?说的就是这个。”

明白了。

遗传的!

“原来你妈是金花婶。”林巧枝感慨,大伙可都说了,金花婶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绝对是搞情报的好手。

“你还没说呢,是真的吗?你怎么知道他们哪里会痛的?”胡清好奇地追问。

“不算全真,八九不离十吧。”林巧枝解释了一句,“不是什么稀奇本事,从小看我爸揉药油,看多了就知道了,装配组里感觉有些人不太会技巧和巧劲儿。”

林巧枝又有些疑惑:“我记得我们厂不是每年都会有组织学习吗?”

刘国友这个从场外招工的钳工里走出来的,对这个深有感触,“说是这么说,但很多人进厂当学徒工跟着师傅学的,等后来学会了,就懒得改了。”

反正现在也能做,还已经做熟了,又做什么要费心神去学新的?也没什么好处。

“好了,饭也吃了。”王柏强打断闲聊。

把桌上铝饭盒盖子盖上,稻草绳往铝饭盒把手中间一穿,一系,提溜就是一串,刘国友拎着往外走:“我送去就好了,巧枝你抓紧时间多看看资料。”

很想去餐车见识见识的林巧枝:“……”

这刘大哥手脚怎么这么麻利?

她眼睛跟着刘国友往外,就差跟着他一起走了。

都说刘国友是体贴沉稳的老大哥,她怎么觉得这老大哥是在趁机躲着王工饭后提问?

不过王柏强这次倒是做了回人。

没刚刚吃饱饭,就开始“饭后消食”

他开口对林巧枝说:“咱们虽然是去考察和实地测绘的,但名义上不这么说,咱这趟名义上是红旗农械厂的技术员,代表厂里去给老乡维修保养拖拉机、柴油机的。”

林巧枝点头。

她也不至于傻到问为什么。

这明摆着的,一个遭嫌弃,一个受欢迎。

前者你去找人家次数多了,人家还嫌弃你碍事,耽搁干农活了。

后者就不一样了,指不定十里八乡都敲锣打鼓欢迎呢。

“这我晓得的。”林巧枝还挺稳得住,嘿一声自信地说,“而且柴油机和拖拉机都是咱们学校的主修课,实操也多,我学得可好了。”

王柏强也晓得这难不倒她,还是提醒:“到这些农村去修,和课堂上修又不一样,有个‘三就原则’,就地取材、就地修理、就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