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很高兴认识你,林巧枝同志

见王柏强看过来。

翁工良也开诚布公地把他们找路工的事说了。

按照一般路线。

学校的学生们, 到了三年级,就会陆续有一些实践课,在这个过程中, 会进入厂区各个车间,实际了解整个红旗厂的运作。

也给学生们机会, 去了解那些不参与学校工作的高工。

这是一个相互挑选的过程。

但是呢, 林巧枝比较特殊。

她提前在一年级就毕业了,略去了这个过程,在大家看来这是什么?相当于被王柏强半路截胡了!

翁工良把这些话说清楚,然后继续说:“柏强啊,咱们都是搞技术的, 有时候眼界还是要开阔一些,你说林巧枝,她这个进步速度和天赋,如果专心走高精模具的路子, 是很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惊喜的。”

“七八年前,上头从城东仪器仪表厂调走的那个七级青工你还记得吧?我们建国时军工几乎是白手起家, 当年都被打空了, 要什么都没有,国家是需要这方面人才的,那些保密项目有多重要也不必我多说,”

“林巧枝今年才十六岁,才只练习了一年,就可以把铁牛55发动机侧盖板模具做到一等品的水平,她为这个也明显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努力。让她跟着你去研究拖拉机, 实在是浪费这份天赋。”

翁工良说完,还是笑着平和说:“当然, 你毕竟先和林巧枝、路工都通过气,还是要看你的意思。”

听了这番话,王柏强直接就有点脑袋发懵了,翁工良这话,嘴上说看他的意思,但话里话外哪里有看他意思的想法?

翁工良比较特殊,他年龄也比较大,其实算是和路工一辈的人,是路工来红旗厂之前就在厂里的钳工,跟上了厂里发展的步伐,如今也是五级工了。

这会儿差点辈儿、差点资历的都不敢讲话。

王柏强脸色黢黑,沉默了片刻,才说:“翁工,你说的这个事确实意义重大,但毕竟还是太遥远了,我们还是得着眼当下,林巧枝没有和我提过想专精技术的想法。”

“不过她这个技术水平,确实进步得比较快,不仅手法好,对机械也有一套她自己的理解。”

王柏强转头问乔元:“老乔,你有听过林巧枝想专精技术这方面的想法吗?”

乔元当然摇头:“没听过。”他也不是白吃一顿饭的人,“之前我邀请过她一次,没答应。”

说完,乔元还对翁工良笑。

翁工良当然明白,他们俩这一唱一和,就是为了让他打消想法的。

“柏强,有时候年轻人经验太少,往往做出的决定不成熟,做老师的就要担负起这个引导的责任。你说如果林巧枝心里不想做高精尖模具,何必如此卖力、下苦工练技术?而且她还真有这个天赋。”

“当然了,我只是表达这个想法,你可以认真考虑一下。”

说完他起身拍拍王柏强的肩膀,然后跟路工简单聊了两句工作,又勉励了几句卡在丘陵山地技术上的王柏强,便离开了。

又有几个高工表明了他们的想法,都说得颇有道理。

等这些师兄弟离开后,王柏强的心情就稍稍有点微妙了。

一开始开出提前毕业的条件,他真的是想让人知难而退来着。

但是后来,王柏强则是做了一件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他默默关注林巧枝的进步和技术,每周抽空去学校巡逻监督的时候,他都会特意去看看林巧枝在练什么。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些东西,每个学生都练的。

可让他惊讶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再看这个学生,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节节攀升,跳着攀的那种。

就比如最近的精度控制,他是眼睁睁看着林巧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迈向10丝,又很快突破这个大坎,等放了个寒假再来,又跨越了两个精度。

这才两个月,连带弧度的侧盖板模具也做成了,连他当初都没有这么快……

但翁工有句话也是说的很有道理的。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林巧枝更多心思放到他这一组,技术的进步肯定没有专门埋头制作高精度模具来得快。

王柏强看向路工,头痛道:“路工,我之前确实没有想这么多,但是仔细想一想,翁工分析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难怪刚刚师父态度犹豫不定。

路锋却说:“还不止,这两天齐工也来找我了,他教的那个小秦不是在你们学校教课吗?”

“他的意思是,还是希望我们能考虑,把林巧枝放去他们那儿。我们的拖拉机距离国外的前沿技术还是差一截,技术好的人易得,脑子这么聪明灵活的人难得。”

路锋说完,觉得也有点绕成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