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3/5页)

但这次有个不同的地方——供销社改革了。

原先华美日化的产品主要是两个销售渠道,一方面是梅树村,另一方面则是除梅树村外的零售商店,几乎都是私营的。

供销社虽然被梅树村抢了不少市场,但还是因为分布广,依旧在日用品销售上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不过因为华美日化是私企,所以产品一直没进入。

不过去年年底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囿于当前销售量层层下滑的趋势,放开了采购渠道,可以采购正规私营工厂的产品。华美日化自然是榜上有名。

不过这事儿很多人都不知道,无论供销社还是华美日化都要宣传一下,就决定将中医草药药膏的上市放在了京市的王府供销社。

等着下楼,恰好就碰见了张晓桐下楼,瞧见周渔,张晓桐挺热情地打了招呼:“周总,您出门?!”

周渔就停了下来,仔细跟她解释:“我去京市参加草药牙膏的发布活动。我让徐倩邀请你了,你怎么没同意?”

张晓桐夫妇当时就因为对加酶牙膏的研制有一些成果,被当时副厂长想要强夺学术成果,夫妻俩因为不肯妥协受到了一系列的不公平待遇,恰好此时华美日化社会招聘,他们就应聘来了这里。

因为避嫌,也因为周渔掌握的加酶牙膏技术要比他们研制的更先进,所以商量后,张晓桐转入了中草药牙膏的研制组,担任组长,而丈夫吴泾硕则成为了生物型牙膏研制组副组长。

这次推出的草药牙膏,就是张晓桐他们组的产品。

没有人不想要功成名就,更何况这夫妇俩当年可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这次发布会周渔就让徐倩通知张晓桐一起去亮个相,告诉大家,是人才哪里都会发光,张晓桐他们即便换了方向也会成功!

也是给他们扬眉吐气的机会,结果她拒绝了。

张晓桐腼腆地笑着说:“原先还挺恨的,老想着证明自己,告诉他们你们这么对我们是错误的,你们丢了人才。”

“但是,现在根本顾不上了,我手里还有不少研究项目呢,哪里管他们?有这时间,我看看书翻翻资料做做实验不更好?”

“再说了,吴泾硕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利,我想追上。”

华美日化的研究院占地不小,其实里面的科研人员更是不少,不止是从各高校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甚至还有不少研究院高校的人才,更何况,周渔还有从民间买发明的传统,因此储备的技术更不少。

打通了专利律师这个环节后,周渔就开始了两步走,一方面是让戴维斯和于芳菲在国外盯梢,看看是否有合适的专利或者日化实验室可以购买,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的专利律师,开始将自己的专利进行注册。

一旦注册成功,不但有大笔奖金,还有荣誉,所以第一批成功后,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就热血沸腾了,谁不想有专利?谁不想接受嘉奖?!

张晓桐和吴泾硕本就是势均力敌,但因为生物型牙膏里的活性分子添加是相对容易出成果的,中药本就比较难,所以她慢一些,这还较真了?

周渔也不劝了,既然能自洽,这就是最好的状态,她笑着说:“那我给你带照片和报道回来!挂墙上,比吴泾硕那个还大。”

张晓桐立刻笑了,“这个要得!”

这次中药牙膏的牌子就叫做华美,周渔认为中药是夏国的瑰宝,用华美是最合适的,而且这个系列以后还会有洗发水沐浴露护肤品等等,她想打造全中药日化品牌。

牙膏只是小试身手。

所谓的供销社发售,其实跟梅树村开业这种还是比不了,首先是地点首先,即便是京市最热闹的王府供销社,肯定也没商场大。

更何况,这是上了全国的供销社,是要全国人民知道的,所以地域性的促销也不管用。

实际上,用供销总社主任的话说:“华美日化是作为这次供销社改革的代表来报道的,主要是上各大报纸和国家台都会来采访,上新闻,你过来参与一下就可以了。”

因为有采访有镜头,还要上新闻联播,周渔还是第一次上呢,所以专门准备了一身西装,还把头发盘起来了——看起来稳重。

结果,果然是参与,摄像机主要是拍摄人们选购华美中草药牙膏的镜头,而采访主要是采访对于这次改革的期望,主任一句,周渔一句,拢共加起来不过十秒钟,就结束了。

拍摄完毕,周渔都没忍住乐了,跟旁边的周三春说:“我看了那么多年新闻,我怎么就忘了简要这事儿了呢!”

然后周三春小声说:“那有个外国人。”

周渔扭头,就瞧见个棕色头发的中年白人男子,正皱着眉头站在人群中,因为太高了,恰好可以看见他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