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不过BH和LH不会想到的是, 这两份说明书的到达,并不是悄无声息的。
邮递员将厚厚的信封送达华美日化总厂的传达室时,恰好下了这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邮递员小宋将车子艰难地停下, 然后用带着厚棉手套的手砰砰砰地敲响了门卫的玻璃窗, 随着轻微的响动,里面的声音传了出来:“小宋啊, 今天来的好早。”
小宋将一沓子信件递了过去,上面最显眼的就是那个厚厚的信封,他叮嘱道:“一共13封,都在这里呢, 您核对一下给我签个名!”
不久后, 保卫刷刷刷在纸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小宋将它装入了自己的军绿色背包,然后又骑上了二八大杠, 向着下一个目标骑去。
雪地上,留着两条清晰地轮胎印,一条是小宋来时的, 一条是小宋离开时的。
当小宋的身影完全淡出了视野, 这时候就听见有了喊了一声“停!”
立时,安静的华美日化热闹起来, 保卫从传达室出来,问一个人:“导演, 这次行吗?”
导演张华笑着点头:“不错不错, 挺还原, 就是这样,咱们这是拍纪录片,不是拍电影, 不能太夸张。”
随后就是下一条,保卫人员拿着信件分发,将那封厚厚的信交给周渔的秘书徐倩,张华跟他强调了一下:“咱们就是补拍,你自然点,还是刚才那个要点,平时什么样就什么样,别摸头,别挤吧眼,来吧。”
这会儿周渔则从窗口离开,周三春笑着说:“这张华导演还挺厉害的,几句话就能把他们调教出来。”
周渔就说:“那是南州制片厂的老导演,功夫了得,咱们这个纪录片主要是纪实,他拍起来没难度的。”
周渔从接到赵司长的电话后,就知道就算她的话难听点,因为有利益在,这两家也不会放弃的。
但根据上辈子的经验,想都知道,这里面肯定是看起来花团锦簇,内里大坑无数,可惜的是,因为这会大家跟外资打交道少,对于合同还不懂得其中险恶,很多人都受骗了。
她答应跟外资交涉,本也不是想真的合资,而是一方面想知道对方到底要投入多少,做成什么样的规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日化行业心中有数,别被忽悠了——只有大家都警惕起来,日后的反击才不会腹部受敌!
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办法是写文章——这是夏国的老传统,出国考察要写一写,设备出了问题怎么解决的要写一写,可以这么说,在各类的专业期刊,协会会刊上,这类的文章数不胜数,都是各工厂分享的。
也是因为有这些无偿的分享,在消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年代,夏国能够慢慢地发展起来。
不过周渔认为,文章给人的震撼还是差一些的,不如电视更直观,外加上本身华美日化就需要一些影像留档,干脆就拍纪录片了。
她直接找了徐一骏,跟他说自己想拍个短期的纪实片,要快要好,让他介绍个能带团队过来的导演。
徐一骏就是南州制片厂出来的,对里面的事儿一清二楚,自然知道谁是真有两把刷子,外加上如今南州制片厂早就发不出工资了,别说职工出去自谋生路,连设备都可以租用了。
周渔第一天找的徐一骏,第三天张华就拉了个小团队带着摄像机过来了,不过他们晚了一天,前一天BJ的信件已经送到,所以张华今天专门补拍的。
当然,那个厚厚的信封自然也不是原件——原件已经送到了临时抽调的谈判小组手上,正在逐条研究。
周渔问周三春:“怎么样了?”
周三春就说:“漏洞不少,大家正在逐条整理。”
周渔点头,“让他们整理细一些,相关数据要跟上,不要空谈,要落到实处,需要核实的标明出来。”
周三春笑着说:“你放心吧,我瞧着一个个干劲可足呢。”
等着张华将前面的镜头补拍完毕,周渔这边又收到了LH的信,同样是厚厚一封,这个先后顺序倒是符合周渔对LH的印象——
虽然说这两家外资企业在夏国的日化市场风生水起,但要真论起来,大多数是BJ压着LH打的,LH他们的决策,在许多时候看起来,都有些……没对准要害。
两天后,谈判小组那边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周渔就通知了张华,“我们要开会了。”
这次开会是直接在华美日化总厂——就是原先的肥皂和香皂香水生产线搬走后,这里就成了总厂,里面除了总厂的日常办公,剩下的地方全部做了科研基地。
开会的时间定的九点,张华提前就来了,非但他,连商务局的相关领导都过来了,毕竟合资这两年倒是不少,可谁也没听说过,谈判小组现场分析。
周渔一说,大家都感兴趣,伍月华直接大手一挥,问了问周渔是不是能参观,得到了肯定答复后,将商务局科级以上干部全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