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5页)
“但此一时彼一时。”
梅若雪跟赵司长是同事,都是夏国的工作人员没什么不好开口的,“当时我们日化根本不成体系,国内市场只有最普通单一的肥皂香皂,洗衣粉也不多,牙膏更是寥寥几种,海市日化开发的洗发膏,因为使用发质不同,根本卖不出去。”
“而出口呢,一年不过几十万美元,还都是往东南亚等国家,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国内市场带不起来,国外市场也没有销路,我们必须引进做出改变。”
“但现在不同了,三年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也看到了。我们国内市场我形容为百花待放,各家厂子争相研发,产品花样越来越多,品牌也多,最重要的是,市场也起来了。”
“我们的日化厂出新的产品不再是无人问津,而是有了受众。”
“而国外市场就更不用说了,46君子之约,彻底守住了价格底线,现在每年外汇都超千万。这种情况下,可以这么说,他们来了,我们可能有更多的竞争,走得快一点,他们不来,我们慢慢发展,也不是不能发展好。”
“因此,端看他们自己的态度,他们要是还不能从这次大家的拒绝中吸取教训,还想着拿着我们的工厂当垫脚石,那……我们也不欢迎!”
所以这事儿,就成了“鸡肋”们自己的选择。
你是真想要进入这片市场,那你就老老实实正常合资,你要是想不开,这边也没有人惯着你。
赵司长的态度显然值得深思,三月底,周渔跟李晓明闲聊的时候,就听到了新的八卦,李晓明说:“LH的合资对象定了。”
周渔挺讶异的,“哪家?还挺快的。”
李晓明说:“海市长鸣日化厂。”
周渔想了想,也没什么大印象,李晓明就说了:“你肯定不知道的,不是大厂子,中等规模,原先计划经济的时候,他们主要生产护肤品,有个滋润保湿膏你知道吗?就是他们厂的。”
周渔一下子想起来了,这个产品有一定知名度,但跟万紫千红这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长鸣的条件和一开始介绍的日化厂,可是天差地别,不过想也是,大家都拒绝的情况下,要不开出特别好的条件再谈,要不只能向下选。
李晓明解释:“他们定下长鸣是因为海市政府这边,给了不少优待,譬如土地税收等方面,毕竟海市各方面条件都在全国前列,如果有这样的支持,他们日后会比较好做。”
“另外,长鸣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有保湿膏这个不错的品牌,在全国的销售一直不错。”
这就代表着他们的销售渠道可以共享,外加上刚刚的成本降低政府支持这两大项,算是不错的选择。
周渔问:“合同内容呢?”
李晓明就知道她肯定要问的,笑着说:“放心吧,签之前我都提醒过了,不过长鸣实力是差一些,固定资产也不够,所以还是他们掌握主导权,不过长鸣规避了相关风险,保湿膏和其他产品都有严格的规定,不会随意提价和被取代的。”
这就好了。
毕竟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工厂,外资虽然有各种问题,但带来的也是真金白银,只要利用的好,有所警觉,那也是好事。
周渔点头,还算了算:“那快的话87年就能上市了。”
“是这样,”李晓明点头,“目前是这么规划的,产品也比较多,几乎涵盖了所有日化种类。”
不过他也没有什么担心的,反而跟周渔说:“我们准备上一个高端护肤品,叫做姝色,是民国时期的老产品了,因为用料讲究价格贵,所以很多年不生产了,上次看了录像后,我们讨论认为,的确应该先做出来,而不能空着市场。”
这个品牌周渔是知道的,即便在后世也有些名气——真的只能用有些来形容,要历史有历史,要效果有效果,但知名度很一般,销售量也很一般。
这一跟夏国日化行业不会宣传,二跟根深蒂固的夏国出产没好货有关系,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也觉得太贵——一个夏国的护肤品凭什么卖那么贵?!
所以周渔特别赞成:“应该做!等你们做出来,梅树村给你们好好宣传宣传!香精需要的话,我们也可以帮忙,你直接找翁小雪就可以。”
李晓明笑着说:“就等你这句话呢。”这事儿说定了,李晓明还问周渔呢:“你知道BJ选的哪家吗?”
这个周渔倒是知道:“他们没有反应,应该还没想好该用什么态度跟我们合作。”
挂了电话,周渔就准备去京市——酝酿了许久的中医草药牙膏终于要上市了,她得去参加一下活动。
其实如今华美日化每年的新品都有十几款,因为之前成功的经验,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宣传流程,这方面几乎不用周渔多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