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皇权势大(第4/6页)

楚九辩心道这人还挺聪明。

齐执礼说的便是宦官乱政之事,且若是遇上昏庸的帝王和奸佞太监,这种情况必然会发生。

不过还是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今情况就是,百里鸿并非昏君,洪福也非奸佞。

但他也不能把实话说出来,这难以服众。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他和秦枭也早就商量过了。

楚九辩抬眼看向秦枭。

男人与他视线相交一瞬,便移开,看向了齐执礼。

“打压朝臣,构陷忠良。”含笑的男声响起,百官的注意力便都从楚九辩身上移开,看向秦枭所在的位置。

秦枭从座椅上起身,缓步走下台阶。

“齐中丞是想说,如今没有司礼监的朝堂,便没有打压朝臣、构陷忠良的事了吗?”

这话说的直白,众人脸色都微微变了。

齐执礼欲言又止。

怎么可能没有?这大宁的朝堂早就烂透了。

朝中一时静了下来。

倒是苏盛忽然上前一步,道:“司礼监既是陛下的意思,那自然是要设立的,臣等不敢有异议。”

其他几位尚书其实也都是这个意思。

楚九辩和秦枭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仗,他们今日敢提出来,那就一定要把这司礼监建起来,谁反对都没用。

但司礼监的权利到底有多大,却需要细细商定。

这事,身为户部尚书的苏盛来提,再合适不过。

这些老狐狸们在这种事情上倒是很有默契。

果然,苏盛在表示大家都同意设立司礼监之后,又道:“只是这盐运之事乃国本,户部对此既有经验,又有许多可用的官员,做起事来定是比司礼监更熟悉一些。”

司礼监既然是监督部门,那就和御史台一样,不要插手其他事。

这样的话,不过就是他们今后做事要更小心一些,别让司礼监抓住把柄,但若是司礼监的权利大到可以插手任何一个衙门内部的事,那很多事做起来就麻烦了。

秦枭轻笑了声:“苏大人的意思,是让户部跟进细盐之事?”

“此乃户部职责所在。”苏盛道。

“若真让户部管这事儿,那国库还能收上来几成的银子?”

秦枭这是直接说户部会贪墨了。

虽然是事实,但只要不摆到明面上,那他们所有人就都是清官,是忠臣。

这世家贵族的名声,天下悠悠众口,史书上的一笔一划,都限制着他们,让他们不敢明摆着当一个奸臣。

所以秦枭说的这些,他们谁都不能认。

可偏偏秦枭就是要把一切都摊开:“工部和吏部两个最有油水的衙门,他们每年贪了多少?”

被点到名字的官员们脸色都不好看。

秦枭却还在继续:“兵部每年的军饷有多少送到了将士手里?刑部收钱办了多少冤假错案?礼部逢年过节又往自己兜里揣了多少银钱?”

他最后又看向苏盛:“这些,可都是你们户部给平的账啊。”

瞧着众人难看的脸色,秦枭才又笑了声:“看吧,非要本王把话说得这么明白。”

众人这回算是彻底明白了。

秦枭这是打算彻底和他们摊牌。

宫门口那两具断了头的尸体,是震慑,更是威胁。

秦枭就是想告诉他们,英宗时期的事他可以不计较,但从现在开始,他们这些权贵的手就不能再伸的那么长。

楚九辩看了半晌,如今又适时开口道:“诸位大人也都是为了百姓,陛下都懂。这司礼监便只是一个普通衙门,不会插手六部事宜。此次细盐之事便也算是司礼监第一份差事,瞧瞧他们到底有没有为陛下分忧的能力,若是没有,自然可以再决定留不留。”

到了这时候,谁还能看不明白秦枭和楚九辩的算盘?

一早开了宫门就杀了两个世家子弟,明面上是为了告诉大宁百姓,朝廷的政令谁都不能违抗,实则是给世家提个醒,秦枭手里有兵。

且他身后有百里鸿,那便是有皇帝,有这大宁最高的权利。

这是震慑。

而后早朝之上,便是没有王朋义提起,楚九辩和秦枭也定会提出开设司礼监之事。

然后再借此机会,把六部众人那些腌臜事都抖出来,一方面告诉他们过去的事陛下都知道,但不追究,一方面又警告他们日后要谨慎行事,收收手。

连续打了两个巴掌,楚九辩再给一颗糖,说六部之事还是六部自己管,不会被掣肘。

至于司礼监靠盐运之事再决定留不留,纯粹就是瞎话。

这衙门设了,就不可能再取缔。

这么一番下来,朝中百官都感受到了一股深重的压力,这压力便来自于秦枭和楚九辩。

因为他们都有了一个觉悟,那就是这两人想做的事,肯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