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安王并未狗急跳墙,反而异常沉得住气。

直到十月初,霜降那日,太子妃在东宫顺利诞下一名女婴,由皇后赐名“青女”。

青女,霜雪之神,纯净凛冽,自然也承载了皇后莫大的希望与祝福。

太子妃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号啕大哭。

比起东宫的喜庆,紫宸殿烛火一夜未熄,更是在听闻太子妃产女之后,圣人连夜宣了御医。具体情形如何,外人不得而知,只隐约透出风声,圣人似有急怒攻心之兆。

三日后,早朝。

高坐于龙椅上的天子,竟一反常态,没有丢了言官劝谏过继的折子,欲夺情召回在博陵祖籍为母丁忧守孝的尚书令谢举元,命其即刻动身回长安。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丁忧乃人伦大礼,若非涉及社稷存亡,绝不会轻易夺情。

如今边关大战刚歇,朝局虽因立储悬而未决,但圣人身体康健,各王年老,子嗣不丰,就算因为太子薨世,略显人心浮躁,但远没有需中断重臣孝期的程度。

但短暂的哗然过后,殿内竟迅速陷入一种诡异的沉默,朝中无人出声反驳。

只因所有人心知肚明,谢举元归长安,相当于圣人对过继一事保持认同的态度。

眼下长安谁不知谢举元此人颇有远见,其次女嫁的正是安王世子萧叙安。

前不久,这位世子妃还顺利替安王府诞下了健康的长孙,若圣人属意过继安王世子为嗣,那么这位谢家次女的身份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从世子妃一跃成为未来的太子妃。

谢举元届时作为未来皇孙的外祖父,眼下谁也不愿轻易得罪。

更何况圣人召他回朝,不就是摆明了要扶持安王一脉,为往后过继铺路。

五日后。

安王府世孙的满月宴,府前车水马龙,喧闹远胜寻常宴饮。

靖国公府虽然分家,但谢举元和谢怀谦乃嫡亲的兄弟,安王府满月宴,寿康长公主携盛菩珠一同赴宴。

门前,安王妃亲自相迎。

“给您请安。”盛菩珠朝安王妃见礼。

安王妃侧身避开,复而屈膝朝寿康长公主行礼。

她今日打扮与平时无异,脸上笑容温婉如春风般和煦,言谈举止更是进退有度,亲切地引着她们入内。

安王府内院,谢清姝躺在榻上,面容透着初为人母的喜悦,从她成婚,两房矛盾激化,二人关系早就回不到当初。

“嫂嫂。”谢清姝朝盛菩珠点点头,抱着怀里的孩子,想给她看,结果被秦氏暗中拉了一下,她动作犹豫一下,终究是侧过身把孩子递给乳母。

“冕儿饿了,我让乳母先抱走。”

盛菩珠温和一笑,把给孩子准备的长命金锁递给她:“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就按照寻常准备。”

谢清姝抿紧唇,点了点头:“谢谢嫂子费心。”

她较之孕前丰腴不少,脸颊红润气色极佳,被一众女眷簇拥着,显而易见,无论外界如何暗流涌动,她在安王府内确实被照顾得极好,就算安王世子并不宠爱她,但安王妃是位极其宽厚的长辈,谢清姝在并未受到委屈。

两人不冷不热说了几句话,秦氏从头到尾端着,目光更是隐晦从盛菩珠小腹上看过去。

可惜,扁平纤细的小腹,不可能容得下一个孩子,而且太子葬礼那一个月劳累,她身体比起以往,虚弱不少。

满月宴的气氛热闹,入耳恭维道贺之声,被称为“冕儿”的世孙被安王妃亲自抱出来见客,白白胖胖,哭声更是洪亮,果然如传言那般是个十分健康的孩子。

宴席过半,宫里赐礼,皇后让人送了一对玉如意,太后娘娘则是一整套金锁金镯子,圣人没有让人送贵重之物,亲手所书“健康长岁”。

“长岁”二字极其刺目,也不知是寓意,还是暗指,在场谁人不知太子当年出生,便赐名“长岁”。

盛菩珠跟着寿康长公主在花厅里饮茶,外头热闹,似乎与她们并不相干。

萧叙安依旧是一副玩世不恭的纨绔模样,他端着酒杯,漫不经心地穿过人群,慢悠悠走到盛菩珠身前。

“盛大娘子,真是稀客。”萧叙安目光轻佻地上下打量一番。

忽而嗤笑道:“没想到,你真会来?”

他言语间挑衅意味十足,毕竟盛家与谢氏二房,与已故太子关系匪浅。

“世子说笑,若非贵府亲自下了请帖,我又岂会不请自来。”盛菩珠脸上并无多少表情,只平静地迎上萧叙安的视线。

萧叙安闻言,冷笑一声,凑近了许,压低声音,语气愈发恶劣道:“想必盛大娘子心里很不甘心吧?”

他刻意顿了顿,目光不紧不慢扫过周遭看热闹的人群,一字一句道:“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病弱太子,就这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