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不知叫什么题目

冯石比预计的时间走的更早。原本的他应该是在52年一月三日出发的。但是前期入场的部队比预计的速度更快的集结。

各方面的调度也都赶在了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因为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这算是一个好事吧。

其实中央军委给出的时间已经很经赶了,李锐是想不到在一线的战士和基础技术人员是怎么能在这么赶的时间里把集结、统合、物资归拢等等事情全部做完的。

当真是根本没有休息吧。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怎么能这么快的搞定那么多麻烦的东西。

当冯石真的坐着飞机向着新疆飞走的时候,李锐还是有些恍然。

“老冯就这么走了啊。”李锐多少有点不舍。因为这两年的相处下来,冯石和自己是相处愉快的。

虽然说老冯不怎么喜欢说话,但是基地里的大小事情他管的很好,尤其是安保工作。这么重要的基地,两年时间里没有出过一点纰漏。

虽然接下来是由聂帅直接来坐镇这里,但是老友离开了多少有点不得劲。

“小李,别想了,老冯出门干活。干完了也就回来了。按照我们的计算,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快三年内,我们能在1955年成功引爆原子弹。而与此同时,钱总的导弹项目应该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有弓有箭,东亚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性不是吗?好了,聂帅来了。”

陆光达提醒了李锐一句。

伴随着陆光达的话,李锐远远的就看见一辆汽车停在了基地门禁前。一名高瘦的男人穿着军装下了车,在门禁处给警卫员检查了证件后。

警卫员举手敬礼,男人还礼后才走了进来。

来的人正是聂帅。

“李主任,陆教授。我们以后有一段时间当同事了啊。”聂帅未语先笑。

“聂帅好。”两人都和聂帅打着招呼。

基地里一直是以军委代表为核心的,之前是冯石,现在是聂帅。

聂帅笑呵呵的道:“我们不用搞得这么正式。冯石走之前和我说过曙光厂的运营方式。我觉得前面那种就很好,也不用变了。我们也不用这么拘谨。”

和两人打完招呼之后,李锐和陆光达带着聂帅去他的办公室。这里已经重新收拾过了。

聂帅点点头:“这里很好嘛。对了,李锐同志、陆光达同志,你们两位先坐下来我有事和你们好好谈谈。”

李锐和陆光达闻言坐下。

“现在呢,我们基地要为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做好技术后盾。这方面的问题我相信两位都清楚,我也不用强调什么。”聂帅道。

“这里我特别代表中央点名表扬一下李锐同志,你和基地里其他的同志一起弄出来的“三年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个好的开头。这里陆光达教授等会儿可以去基地里给同志们开个小会,表彰一下。”

聂帅所谓的三年计划,指的是李锐和基地里的同志们一起合力,计算了现如今的中国工业实力。能够在三年内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然后如何在国家内进行工业布局。

以快速赚钱的轻工业为起点,拉动经济建设后,用轻工业赚的钱来补贴重工业布局等等。

这个计划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开设的“中国商城”为主体。目前几家中国商城已经开始在莫斯科、东柏林、华沙等大城市开设。

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了。

这也顺带的让中国的重工业布局可以松一口气。因为重工业有多吃钱,看过李锐提供资料的人都应该心里有数。

历史上中,在苏联支援撤退后,在经过三年混乱后,主席带人拨乱反正改了一波经济体制。用生产关系中的“人力”替代了“资本”。虽说是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工业化成果。

但是以“人力”替代“资本”,这是一段难以言述的血泪史。它在人类历史上从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次发生。

当真是只有用共产主义理念武装过思想的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李锐是不希望这种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发生一遍。因为太惨了。

所以才有他和基地里的学者们一起拟定“三年计划”的事情。之前在主席和总理以及陈云的小会上,总理曾经提议过。

如果李锐的这套框架搭的起来,那不如就让他带人把“计划经济委员会”的骨架给搭起来。

不过主席之前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要是搭建起来,那么李锐是什么位置呢?他去当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主席吗?

不行的,虽然这两年下来,主席等人相信李锐的党性。但是李锐的力量很明显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重任。

计划经济委员会如果放到历史上的后世,那就是“发改委”。一个“发改委”的一把手是何等含金量不言自明。而“计划经济委员会”在新中国的权力会比“发改委”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