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不会轻易放弃(第3/3页)

一直到后来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电影人才,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还有拍摄了一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和文艺作品。

但是最后却被这群文艺界的人翻身后笑话为“八亿人民八部戏”时代。

但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可笑,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和文艺作品可远不止八部。

而且很多反应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质量并不低。

但是如江明这样的人翻了身,自然是要把这一切都打到的。

李锐早就看出如江明这样的人是不喜欢新中国的。

因为新中国侵占了他的利益,关于导演和演员的薪酬标准要出来了。

以后那种拍一部戏就在上海买一套洋房的时代要结束了。

这群人不跳起来叫才怪。

尤其是李锐手上有足以威胁他们最后手上底牌的存在时,他们更会疯狂。

李光复对着李锐询问:“主任,不用管他们吗?我感觉今天走的人里有些人目光不善。”

李锐笑了笑:“不善就不善吧,他们要是太善良了,我反而不好动手呢。八大制片厂成立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里面多少沙子啊。”

“要我说,就直接把它给打破吧。瓶瓶罐罐碎了,总是有舍不得的地主老财出来干嚎两声的。让他们嚎吧,嚎着嚎着他们就习惯了,然后就会发现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没了。”

李光复若有所思:“那主任你的意思是拆掉上海电影制片厂?”

“不不不,是适当清退。”李锐笑着说:“各种工人我们要留着。但是某些导演和编剧以及制片人就没必要留着了。”

“他们怕是不会愿意的。”“不愿意?那就试试看咯。”正如李光复所说,这群电影人估计也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手手上的权利。

于是乎在第二天上海的部分新闻报纸上赫然出现这样的标题:《赡养人类片场鲜血满地,宣扬暴力是否可取?》,《电影到底是要思想还是要血腥?》,《与苏联的比试尚未开始已经失败》。

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叫的最响的便是《沪报》。交代一下时代背景1949一1953年,中国还没有实行公有制经济。

这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做的是整合民营经济,做公私合营。新中国是一个合法的政权,那种臆想着把有钱人全枪毙,把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的平均主义要不得。

53年以后,整合了民营经济,让国营经济有了基础,中国才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小部分实施公有制。

注意,一直到1959年,中国一直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双轨并行。

公有制占大头,私有制占小头。全面公有制本不该那么快来的,因为生产力和教育水平跟不上。

就连当时的苏联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行(注: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有自耕农,在乡村和偏远城市也有私有制的小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