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不会轻易放弃(第2/3页)

也不看刚刚李光复用多机位拍摄的目的。

反而是李光复开口询问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挑毛病。技术上不行,那就从道德制高点来压一压。

以江明为首的导演们侃侃而谈道:“是啊,太暴力了。”

“和真的杀人一样。这种表现在舞台上会把观众们给吓到的。宣扬暴力不可取啊。”

“听哥哥一句劝,这种片子不能拍啊,怎么和苏联人比啊。”

“是啊,组织上让你拍和苏联竞争的样片,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想着另辟蹊径?我和你说年轻人,不要想太多。

剑走偏锋不可取的,你要是有什么疑惑,在场的都是你的前辈,你完全可以和我们请教嘛。”

在场的一群名导名编名演们,一个两个的用看似语重心长充满关心的语气说着各种好似“为你好”的话语。

但实际上这些语言里藏了多少机锋,那就不得而知了。多少人是虚情,那些人是假意,根本分不出来。

李光复也就是笑笑不回答。

这群人中大部分人的反应和李主任猜测的一样。

拼技术、拼创新、拼学习,这帮人通通不行。但是让他们论资排辈,一个两个的充大拿,那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了。

李光复默默的把这些人的样子和名字记下来。

不过也有一些人看上去和这批演艺界的“大佬”们走的并不近。

反而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躲得远远的。

比如说赵丹和周旋等少数人,他们一点点的和这些人拉开距离,直到泾渭分明。

他们到底是不相信这些人所说的,还是说有其他想法,那都是另说的。

但至少这是一种态度,李光复也默默的记了下来。随后李光复又拍摄了几场戏,基本上都是动作戏。

虽然说拍的还行。但是这阻挡不了江明等导演装逼的欲望。

导演这个群体最喜欢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了,自己不懂也要指点两句。

不然显示不出来自己在这行的地位。当然,他们在假装指点的同时,也在偷摸着想要搞清楚这种特技拍摄是怎么弄得。

李光复都被这群人给搞无语了,真的是又菜又爱装逼啊。于是一直到晚上的拍摄结束,这群人都走光了,李光复前往李锐居住的酒店将情况都给他汇报了一遍。

“里面大多数的导演连基本的谦虚都没有。他们明明搞不懂炸点的意思,却非要一副自己弄懂了的样子。血包的用法也不知道,却又喜欢指指点点。”

“动作戏完全不会拍,但是却要在旁边说三道四。有的人虽然是不说,但是也没有想要上来问的打算。最重要的是,这群人基本上完全不看好我们和苏联人的拍摄比试。”李光复如是说。

李锐喝了口茶后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我问你这天下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

“嗯?小人多不多不好说,但君子肯定少。”

“对啊,孔夫子几千年前就说过“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礼贤下士,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君子该有的品格。这世上君子少,那么这些演艺界的所谓“大佬们”不是君子也很正常。”李锐放下杯子笑道。

“实际上演艺圈就是个大染缸。民国时期上海这摊子烂事还少吗?新中国成立了,这群人仗着自己掌握着电影的话语权,可是牢牢的把持着权利不放啊。”

李锐所说的还真的是实话,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勉强能找到一些相信马列主义,并且相信新中国的笔杆子的话。

那么在电影圈子里,毛主席几乎是找不到几个能全心全意为国家出力的人。

为什么?因为电影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创作的东西。

实际上电影是一门工业技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水线。

不是找几个写手写几本书就能完成的。

而且电影技术上手门槛很高,因为这年代胶片很贵。

如果没有李锐搞来的数码摄影机让这群摄影干事们几乎无限制的拍摄练习。

仅仅依靠国内胶片的产量(注:前面苏联因为中国的文化输出而援助了一个胶片厂),新中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电影方面相关的人才。

而在历史上,培养电影人才就更慢了。电影是烧钱的玩意儿,不投钱进去怎么培养人。

所以很长时间内新中国电影事业都必须要倚重这群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拍电影的电影人。

这其中自然是有好有坏。别看有的人在抗战时期也拍抗日剧。

但那也是因为当时抗日剧赚钱而且好上映还自带流量。

这些导演就是为了赚钱才拍抗日剧的。

李锐太清楚这其中很多人的脾性了,说穿了就是贱骨头。觉得新中国离不开他们,他们垄断了电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