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过于简陋(第3/3页)
于是在基地内一众科学家和年轻技术员的努力下,第一代无线电制导107制导火箭弹问世。
目前107制导火箭弹的可变方向舵全中国只有曙光厂里的那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可以生产。
里面使用的PCB板和工控芯片以及纽扣电池等等全都是由李锐通过21世纪网购渠道买回来的。
还好这种东西不贵,一套107火箭弹需要的PCB板加工控芯片加上纽扣电池等等在一起也就是三十五元人民币。
反而是五轴加工中心加工转向舵时使用的刀具比较贵。
现如今1950年的中国又没有生产后世数控机床刀片的能力。
所以每天花在五轴机床刀片上的费用需要两百元左右。
目前曙光厂每天能进行生产改造的107制导火箭产量不高,一天最多30枚。
不过这些制导火箭也不会和普通火箭弹一样当成重炮用。
而是作为一种点名武器。
比如在部队没有重武器和反坦克炮时,远距离帮助部队对美军的坦克集群进行点名攻击。
亦或者是在穿插渗透中对敌方营地中的重要物资进行点名攻击。
还有就是远距离精准的敲掉对方的重炮阵地之类,打断对方的炮火支援。
让美军也尝试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和志愿军展开轻武器级别的战争。
而107制导火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当钱学森作者吉普车来到火箭发射场时,他没有看见自己心中以为的导弹发射架。
也没有看见其他什么设备。
在现场只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发射架放在地上,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农具而不是导弹发射架。
如果不是烈火灼烧的痕迹,钱学森几乎都会把它下意识的忽略。
而且现场除了一个大概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外,剩下的人貌似都年轻的有些过分。
他们看上去只有二十出头的模样。
他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制导火箭的问题。
关于提升精度还是提高爆炸范围,他们还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没有人注意到钱学森的到来。
钱学森只好自己咳嗽一声,提醒一下自己来了。现在现场的十二人(制导火箭十一人组+无人机飞手李锐)都回过头来看向钱学森。
“好眼熟啊。”“有些向钱学森同志……”“是钱学森同志吧!”
“哎哟,还真是!钱学森同志你总算回国了。你快来看看这个制导火箭有什么问题。我们一直在调整,但是精度一直不理想。”
钱学森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被一群人给拥促了起来。
他只能向场上看着年纪最大的那个中年人求助:“同志,同志,帮帮忙。”
结果那个中年人没出面,反而是一个看上去年轻的和大学生一样的男人走了过来颇具威严的说道:“组织性纪律性呢,不像话。”
然后这个自我介绍为李锐的男人微笑着伸出手道:“钱学森同志,您可算是回来了。你要是再不回来,我们这款制导火箭怕是要碰上巨大的瓶颈了。”
钱学森和李锐握手后疑惑地问道:“制导火箭?”
“那个,周冰颖、徐超。装一枚火箭射给钱学森同志看看。”在李锐的指挥下,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将一枚刷着绿色防锈漆,土里土气的火箭弹搬出箱体,然后挂上那个看起来像农具多过导弹发射架的东西上。
钱学森一阵头晕目眩,这么简单的设备也能发射高精尖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