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过于简陋(第2/3页)
每个战士至少可以背一枚火箭弹。如果组成火力突击小组,三十个人携带火箭弹,三个人携带单发装具,完全可以做到打完就跑。
因为简易的单发装具制造成本十分的低,新中国都能做到用完既弃。这样一来,107火箭炮不占用编制的特性就凸显出来了。
这就像是后世的解放军都喜欢背一个大桶子一样。
打完就丢,不占配置,而且用完就能从重火力变成轻步兵,立刻提升机动性。
所以107火箭弹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
目前的问题是部队的培训未必能跟得上。
不是所有战士都能短时间学会107火箭弹的操作。
目前只能集中一批有过炮兵经验的士兵开始集中培训。
再让他们回各自部队,将使用经验传播下去。
每一门107火箭弹都相当于一门重炮,而且能在朝鲜的山地展开,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对美军发起攻击。
毛主席评价朝鲜战争,美国人是钢多气少,志愿军是气多钢少。想要和美军作战取得更大的战果,那就需要玩些不一样的技战术。
107火箭弹的配属算是一种非对称战争的产物了。
而就在107火箭炮定型生产时,基地里一个年轻人突发奇想道:“诶,我看着107火箭弹和导弹也很像啊。要是能生产制导系统,装上转向舵,它是不是也变成导弹了?”
这种话一开始被人当成异想天开的梦呓。
于是众人纷纷打趣,并且还煞有介事的展开讨论。但是讨论着大家就发现,这好像不是不可以啊!
在基地培训那么久,里面的科学家和年轻的技术员们可是在没少看后世的各种教材和资料。
在接受了足够多的后世资料之后,他们脑袋中的奇思妙想可不会比后世人差,而且脑洞一点都不小。
想到了这种可能之后,基地里有相关方面知识的人组成了一个十一人小组,开始公关这个课题。
李锐也觉得他们的设想挺好的。因为在后世,107火箭弹确实出现了很多变种。
其中就包括了“可导向性攻击目标107火箭弹”。
嗯,还是火箭弹。不过就是加了个线导嘛,还是火箭弹。
理论上来说你给这种火箭弹加上转向舵与线控或者是激光瞄准等东西,它确实可以变成导弹。
只不过107火箭炮的射程实在是太短,五公里到二十公里的攻击范围放在后世来看是在没有什么意思。
把它改成导弹实属鸡肋。但是在1950年就不大一样了,二十公里外进行精确点名式攻击,足以让现如今的美军好好喝一壶。
在山地展开,打完就跑。美军想要用重炮轰都来不及。如果是派兵去查看的话,那就是连屁都抓不到。
想到就去做,对于现如今的新中国来说生产相关制导设备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是别忘了还有李锐还有一条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网购通道。
小规模采购相关设备并不难。
而且他们要研究的也不是什么卫星制导这种高科技。
而是无线电制导这种早期导弹制导方式。
不过无线电制导虽然比较容易实现,在拥有后世资料与基地内各种机床加工能力与李锐可以购买工控芯片的情况下生产技术并不难。
但是无线电制导也有它的短处,比如说会被强电磁干扰之类的。
不过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应该是还没有这个意识的。
毕竟他们自己的导弹都没出来,怎么可能防备中国导弹呢。
其中把107火箭炮改成导弹的最大问题是无线电信号的问题。
107火箭弹本身体积有限,注定了它不可能自己成为信号源。
它需要一个中转站来为它提供无线电信号。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李锐,他想到了后世的无人机。在无人机身上安装信号源,在需要的时候开启,不需要的时候关闭。
多台无人机可以串联成一个信息阵,为107制导火箭弹提供需要的信号,与指定的目标。
同时无人机的远距离观测也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战场情况。
不过这又需要解决无人机的问题。
因为后世可以买到的民用无人机是上了很多锁的。
比如说限高,限制飞行距离等等。
但实际在早期无人机法规不完善的时候,无人机玩家应该都尝试过穿云。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根本不止限制的120米那么低。
胆子够大,技术过硬,飞上千米不是问题。以无人机的体积飞到千米高空,肉眼都无法捕捉了。
以现如今的雷达扫描技术,根本就捕捉不到,会当成飞鸟过滤掉。当然,使用无人机做这些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说安全问题,泄密问题等等。还有培养飞手等等。但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案,非要等到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时,敌人可能已经打进你的家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