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完结章中)

又是一年秋至。

金风送爽,玉露生凉。

自大宸三军踏入东辽境,已历七度月圆,汉家故土十之八九复归版图。

前三月势如破竹,东辽连连败退,至耶律迟重掌皇庭军,这头沉睡的苍狼方醒。

此后四月,方是正面死斗——厢军、蕃兵固守诸城,沙场上只余镇北军与皇庭军这对宿敌相杀。

耶律迟的谋略无误,他要让皇庭军先吃痛,方知畏惧,方肯认清时势,与他眼中的“绵羊”决一死战。

可他终究低估了这“绵羊”的牙与骨。

裴靖逸仗着背后有宰执撑腰,无人掣肘,他索性把兵者诡道玩到极致。

其用兵之奇,之险,之变幻莫测,令东辽皇庭军防不胜防。

他未按照常理挥兵直取北境,反而将三十万镇北军化整为零,先肃清要地,再蚕食城邑,层层推进。

秋风一起,镇北军铁骑已把西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西京城内,尚有十万皇庭军驻守。

京师粮草充盈,城墙坚若磐石,若耶律迟决意死守,便是拖个三年五载也未必能破。

但耶律迟不想拖。

昔日繁华的西京皇宫,如今萧瑟冷清。

谁都知晓东辽如今强弩之末,宫人想尽法子逃离,百姓只盼出城投奔汉人,人心惶惶,谁也不敢留在城中。

夕阳西沉,最后一点余晖洒进大殿。

耶律迟独坐龙椅,漆黑蟒袍上银线刺绣在暮光中若隐若现。

杜拔勒低头入殿,撩袍跪地道:“王爷,属下方才巡视驻军,将士们皆愿誓死追随王爷守城。”

耶律迟半晌未语。

直至杜拔勒抬头,耶律迟屈指叩击龙椅扶手,忽而轻笑:“本王方才盘算一番,城中粮草尚余二十八万石,供十万驻军可支三年,若算上六十余万百姓……”

他指尖一顿,轻描淡写道:“便从老弱妇孺始食,可再守四年,待军中疯病者现,又可支撑数月,如此算来,死守七年三个月,倒也不难。”

杜拔勒听得脸色煞白。

“然而——”

耶律迟说到此拂袖起身,摇头冷冽道:“守得七年又如何?大宸终会破城,此举徒令皇庭军折损罢了,不值当。”

他语气淡然,仿佛六十万百姓的性命不过账册上的一串数字,唯有皇庭军才算活人。

杜拔勒显然松一口气,试探问道:“那以王爷之意——”

“战。”

耶律迟斩钉截铁掷下一字,他大步踏阶而下,“如今敌明我暗,西京十二道城门皆可为刀刃。”

“夜袭扰敌,疲其心智,如钝刀割肉,就像他们对我东辽做的那般。”

杜拔勒当即跪在他脚下,叩首高声道:“属下愿率军夜袭敌营,誓死为王爷效命!”

耶律迟垂眸审视他伏低的背脊,忽然眯起眼睛:“杜拔勒,你跟了本王多少年了?”

杜拔勒将身子伏得更低,额头紧贴地面,“回王爷,属下自幼便是耶律氏家奴,至今已侍奉王爷整整二十载。”

“二十载……”耶律迟轻叹一声,俯身握住他的手臂将人扶起,“好,本王准了。”

此时耶律迟也是别无选择。

他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不是被俘虏,就是被裴靖逸一箭射死。

现在身边实在没几个能用的人,让杜拔勒这个汉人通译带兵,完全是无奈之举。

西京城外三十里,裴字帅旗迎风招展。

中军大帐内,裴靖逸正与诸将商议攻城之策。

“报——”

亲兵快步进帐,单膝跪地:“禀元帅,城内细作传来密信。”

裴靖逸展开信函,只见上面寥寥数语:“今夜子时,西门火起为号。”

他将信递给身旁亲兵,由亲兵依次传递给在座将领。

众人阅后都露出困惑神色。

韩鼎蹙眉不解:“元帅何时在耶律迟身边安插了细作?”

此事说来话长,裴靖逸言简意赅道:“数月前河朔城,他自联于我,愿充当内应,为我军通风报信。”

韩鼎更是疑惑,若是如今投诚也算识时务,但河朔城时战局未定,便投大宸,未免太早?

帐中诸人同样不解。

韩鼎问道:“为何?元帅可曾许诺他什么好处?”

裴靖逸俯身端详着沙盘上的城池,手指划过城墙轮廓:“我问过同样的问题,他说——”

“我是汉人,你们也是汉人,你们顾相说过,汉人就该互帮互助。”

帐内一瞬寂静。

这不是军令,也不是交易,仅仅一句话,却像星火落入干草,在人心里烧出了燎原之势。

顾怀玉虽不在西京,但他的名字早已随着春风渡过山河,成了沦陷之地万千汉人心中唯一的曙光。

子时将近,西门守军远远望见杜拔勒率领一队人马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