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都赖下流胚子。……(第2/3页)

秦子衿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

但在翰林院与士子间也不是一片倒。

有书生愤愤不平,拍案而起:“若没有秦少卿的《治国论》,哪有我们的今日?他虽被人诟病,但治学为人,自有风骨!”

寒窗苦读的举子们聚在一起,字字句句为秦子衿鸣不平。

甚至有人带头将街头侮辱秦子的标语撕掉,反被百姓围攻,一时间学子和市井群起争执。

士庶分裂,文武纷争,天下风声乱作一团。

元琢这十日过得比十年还漫长。

自登基以来,他时刻谨记太傅教诲——为君者当怀仁德之心,行宽厚之政。

从前他对顾怀玉铁血断事、草菅人命颇有微词,暗地总觉得太过酷烈。

可如今自己亲政不过十日,才发现手握利器,杀心自起,朝局每天都有新麻烦,杀人反倒成了最省事的法子。

前几日他还能有心情在朱批上写“着吏部议处”,再就是“革职查办”,这几日只有“斩立决”三个字。

这十天,他杀的人,比顾怀玉去年一年还多。

崇政殿前积血早已渗透靴底,地砖下泛出乌红,内侍都来不及换水冲洗,殿前殿后,血腥气冲天。

元琢不记得自己几天没合过眼,衣袍换了几茬,神色却一天比一天阴郁。

他坐在御案后,脸色苍白,眼下挂着浓重乌青,整个如同阴冷的鬼魅,听到徐公公汇报:“陛下,崔尚书告病在家,说身子不适,不能面圣。”

元琢倏地笑出声来。

那笑声又轻又冷,却听得满殿侍从寒毛倒竖。

徐公公心里头无比怀念顾怀玉,硬着头皮劝道:“陛下,崔尚书毕竟是朝中老臣,素来谨慎,只是性子狡猾了些,其实也是有能为的。”

元琢不听这些废话,他已经三次催促发俸,给足崔尚书面子。

崔尚书拖着不发俸禄,整个京城的小吏都罢了工,大宸这头巨兽直接跛了一条腿。

他提起朱笔,笔尖在砚台里慢慢搅动,像在搅拌一池鲜血,“抗旨不遵,贻误国事——”

“满门抄斩。”

徐公公浑身一颤,跪地磕头:“陛下三思啊!”

元琢置之不理,现在才发觉,顾怀玉的脾气是真的好,能忍那老狐狸那么多年。

他连十天都忍不了。

他随手把朱批扔给徐公公,冷冷道:“送去刑部,明日午门问斩。”

徐公公哆哆嗦嗦地捧起奏折,正要起身,元琢忽然又叫住他,幽幽开口:“董太师和秦子衿...近日如何?”

徐公公一脸苦色,心里把顾怀玉的名字念了一百遍,“董太师他们……这几日过得,实在不大顺利。”

“那些武官,简直像脱缰的野马,动辄带着亲兵堵在董太师家门口,三天一大闹,两天一小闹,上回闹到半夜,竟把太师的胡子都剪了,连头发也被拔去一撮……惨不忍睹啊。”

“秦大人就更惨了,自从百姓知道是他参倒了相爷,每日门前都有人泼粪、丢臭鸡蛋,还在墙上画乌龟骂他。”

“前几天三更半夜,有人潜进秦府纵火,差点把人活活烧死,幸好侍从发现得早,才捡回一条命……到底是百姓干的,还是武官闹的,现在都查不清了。”

“现在董太师、秦大人,还有清流那几位大人,家都不敢回,全窝在衙门里,连门都不敢出。”

“秦大人更是……连白天都不敢上街。”

徐公公说到这里,只觉得一阵阵头皮发麻。

这还是皇城吗?比起顾怀玉在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天。

元琢眉梢微动,莫名愉快地笑了几声。

徐公公咽了口唾沫,重重地一叩首,“陛下,老奴斗胆多嘴一句,您……可打算什么时候把顾相请回来?”

朱笔在奏折上悬停,墨汁滴落成一个小小的黑洞。

元琢唇角勾起一抹奇异的弧度:“朕为何要请怀玉哥哥回来?”

大宸离不得顾怀玉,可离了大宸的顾怀玉……

不必再彻夜批阅这些奏章,不必再为那些蛀虫劳心伤神。

终于可以好好养病。

徐公公抬头哀求:“陛下要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再不请回顾相,真要出大事了!”

“滚。”

轻飘飘一个字落下,徐公公万般无奈地叩头退下。

户部崔尚书满门抄斩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劈在朝堂。

一品大员,说杀就杀。

皇帝失心疯了。

这个念头在所有官员心头炸开,恐慌如瘟疫般蔓延——今日是崔尚书,明日又会是谁?

当夜,五部的尚书、寺卿寺丞十多位大员齐聚沈浚府邸。

“沈大人!”

刑部尚书抓着沈浚的袖子,脸色惨白,“顾相得救救我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