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都赖下流胚子。……

顾怀玉在很认真地思考。

他身在高位多年,习惯统御全局,用权衡利弊的方式看待一切。

于是回过神的第一件事,就下意识在脑中铺开一张无形的小算盘——

裴靖逸对他有意,这件事利弊几何?

利:忠诚度增加,可调度性提升,服从度增强,军事价值稳定。

弊:除了时不时被口头吃点豆腐……似乎没什么弊端?

于是他神色恬淡地后退一步,微微一颔首,“哦,原来如此。”

裴靖逸立刻贴近一步,嘴角勾起的笑意极为殷切,“那我能为怀玉‘抚琴弄箫’吗?”

顾怀玉眯起眼,不悦道:“不可。”

若不是巴结,那就是想占便宜,他还能不懂这个?

裴靖逸故作失望地叹息,但眼眸却幽亮幽亮。

“不可就不可。”他声音压低几分,坦荡荡地说:“我裴度的另一个优点,最会变着法子让我喜欢的人……舒坦。”

顾怀玉有意错开他的目光,心情莫名愉悦几分,“心意领了,那等事不必了——”

“你若真有意,可以多教教我射箭。”

裴靖逸闻言神色微妙了一瞬,还教?再教下去,裤子就真该着火了。

他低头瞧了瞧顾怀玉腕上还未消散的红印,“这把弓不适合你,等我给你做一把适合的。”

顾怀玉觉得他说得有理,便转身往庭院外走,随口撇一句:“也好,你做弓吧。”

裴靖逸将弓随意往肩上一扛,就这么盯着他的背影看,直到那抹清瘦的身影消失在回廊尽头。

他舌尖抵着腮帮子,忽然低笑出声——顾怀玉听完他那番大逆不道的剖白,没把他吊起来抽一顿鞭子、满门抄斩、流放千里、割舌断指……

甚至连句“滚”都没舍得骂他。

这不就等于……

默许了。

既然默许,那不就等于是他裴度的媳妇儿了?

顾怀玉辞官的第十日。

往日熙攘的朱雀大街,如今冷清了大半,茶馆酒肆都鲜有人光顾。

哪怕对朝局一无所知的市井百姓,也都隐隐嗅到一丝山雨欲来的气息,察觉大宸要出大乱子了。

最先扛不住的是户部。

户部迟迟不发官员俸禄,那些大官自然不在意这点银子,但底层的小官小吏呢?

一家老小指望着朝廷发下的几吊钱活命,这俸银再拖,岂不是要人命?

于是,小吏们也顾不上往日体面规矩,大批地罢工,呼朋引伴地去户部门口堵着要钱。

有的衙门上司还压得住,下死命令不许去闹事。

可那些压不住的便彻底放开了手脚,呼啦啦地往户部门口一蹲就是一整日,堵得大门都开不了。

他们不光要俸禄,还理直气壮地要求三倍的俸禄。

为何?

因为京城的米价疯了一般往上涨,昨日五十文一斗米,今日能卖一百文,转眼又涨到一百五十文。

涨价的同时,还得拼命抢购。

粮铺前人山人海,长街从街头排到街尾,挤得水泄不通,好几家粮店掌柜甚至搬了官兵过来维持秩序,可仍是乱成一锅粥。

百姓们怨声载道,议论纷纷——

“米价涨疯了啊,顾相在时这个价钱能买多少升米?现在才买多少?”

“还不是狗日的朝廷征粮征狠了,漕运的船都停了大半,全去运军粮了,咱们老百姓的饭碗谁来管?”

其实之前顾怀玉在位时,早料到军粮征收可能会推高米价,便调拨了各地储粮,又压下商家囤积居奇的势头,把这件事处理得无声无息,未掀起半点波澜。

可如今顾怀玉不在,朝局没人有胆子拍板定事,亦没几个人会在意百姓吃的米到底贵不贵。

毕竟再穷的大官也不会饿肚子。

谁把百姓放心上,百姓就把谁放心上。

大宸的皇帝不把百姓当回事,百姓自然也不把皇帝放心里。

他们不懂什么朝堂争斗,什么清流浊流,只知道顾相在时,米价平稳,漕运畅通,日子虽苦,却总能活得下去。

而如今顾相被弹劾罢官,米价一日三涨,全家老小饿肚子,这账该算在谁头上?

自然是秦子衿。

小老百姓哪管你是什么天下大儒,什么《治国论》定乾坤?

他们只知道,秦子衿弹劾走了顾相,害得他们买不起米,吃不饱肚子,这样的人,能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百姓的怒火开始烧向秦子衿——

说书先生一拍醒木,在茶馆里高声宣讲:“诸位可知,那秦子衿祖上是谁?正是秦桧!秦家世代奸佞,专害忠良!”

小巷口有人在墙上写“秦子衿是大奸贼”,路过的车夫、挑夫都要撒泡尿助助兴。

秦府外日夜都有百姓聚集,朝他大门泼粪、砸臭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