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3/5页)
这个改动让肃南和南州的顾客都挺满意,毕竟去趟省城麻烦多了。
衣服这种不能试,不过好在在很长时间里,大家都是不能试的,虽然不如一号店方便,但大家都接受。
至于电器,用门市部售货员的说法是:“其实大部分你们都能瞧见,咱们门市部的彩电,就是一号店里售卖的牌子,每个店一个牌子,你们骑着自行车就能看一遍,这样喜欢哪个都能订购。”
“冰箱也一样,”八月起,各门店都加了冰箱,上面冰饮料下面放雪糕,卖的特别好,自然也是一号店里售卖的牌子,“一共就两个牌子,你绕绕就能看全。”
“不放心的话,您就去省城看看,选定了还有个好处,可以不用自己运回来,您写明地址,来咱们门市部取,老省事呢。”
这样开拓市场,门市部不用增加库存,却可以卖货。等着八月底的时候,南州加肃南14家小门市部,卖出去的电器衣服居然不比一号店少。
显然这条用一号店当招牌,扩大销售触角的路子,周渔是走对了。即便目前省内冒出了好多小门市部,都是学的梅树村这一套。
但显然,他们是没办法跟这样的梅树村抗衡的,只能说,唯一的受害者是百货公司和供销社,他们的生意在这样的夹击下,更差了。
随后,于芳菲带着团队又去江州等地开始找店面筹备新店——好在经过大半年,这批人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开门市部完全驾轻就熟,不用周渔多费心思。
秋交会是每年的十月中旬举办,到了九月底,王秘书就跟周渔打了电话:“咱们商情组的正式人员已经确定,组长,你来跟大家见见面吧。”
周渔就去了一趟商务厅。
秋交会以省份为单位,每年都是商务厅组织和带队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各地商务局选出合适的产品提前上报,批准后统一跟着商务厅去广交会。
商务厅带队的组长一般都是进出口处的处长,当然,有时候规格高,副厅长也会带队。
王秘书带着周渔一边往临时办公室走,一边说:“这次究竟谁带队还不清楚,但不影响我们,商情组加上我一共抽调了四名同事,从进出口贸易处调来一名,大学毕业,叫做薛霞。从业务处调来一名,也是大学毕业,叫做吴开来。还有一位同志是从后勤科调来的,中专学历,叫武鸣。”
说完已经到了地方,王秘书直接推开门,里面立时站起来了两名年轻人,都是二十来岁,青春洋溢,给周渔打招呼,“组长好!”
王秘书介绍了一下,女孩自然是薛霞,男孩子则是业务处的吴开来,至于那位武鸣,王秘书问:“武鸣呢?”
薛霞说:“他还没到。”
这会儿是早上七点五十,离着上班时间还有十分钟,王秘书就说:“等等吧,还没到点。”
周渔点点头,就跟薛霞和吴开来聊了聊,主要是问问他们平时干什么,外语水平怎么样,平日里的事情倒是好说,可是这外语水平很难办,他们倒是成绩都不错,但都是学俄语的,英语都是自学,水平不能保证。
用薛霞的话说:“所以广交会没选上我们去。”
王秘书解释:“懂英语的人并不少,但商务厅系统里不多,能用上的都有用处,只能在其他人中选。不过武鸣虽然也是自学的,但他英语很好,上次有外商来访,他还陪同呢。”
周渔挺好奇:“这样的人才怎么在后勤科,不应该在进出口贸易处吗?”
王秘书解释:“他这人怎么说呢,真能干也能吃苦,也愿意学习,肯定能帮忙,就是我也不好怎么形容,等他来了你就知道了。”
这说的,周渔都好奇起来了,在商务厅这样需求外语人才的地方,能够通过自学流畅对话,却不能被重要,这不是个极品吧。
八点十分的时候,门被砰的一声推开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士走了进来。
一进来,就带进来一股子酸腐的汗臭味。
周渔这才看到,八月底本就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天气比平时更热,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头发都湿的一塌糊涂,一缕一缕的垂在额头前,身上的旧衬衫本就洗薄了,这会后背都完全湿透了,露出了里面已经有了七八个洞的跨栏背心。
最重要的是他的脸,应该是路过了某个灰尘特别大的地方,这会儿被汗水冲的一道道沟壑,看起来极不干净。
他进门瞧见这么多人都在,连忙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我来晚了。”
王秘书就说:“怎么这么重要的事情还迟到?”
武鸣没解释原因,一直说:“我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他岁数大,平日里工作显然也尽心,王秘书也没好多说他,只是相互又介绍了一下。这次见面就是认识一下,周渔大致讲了讲商情的定义,和他们需要做的工作——这会儿的商情没办法提前开展工作,周渔带了三本外贸英语给了他们,提了个要求:“能背多少背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