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望君速归(第3/5页)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学子们的回答无论好坏,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楚九辩也会在殿试之后,命人将这些题目与学子们的回答都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这些内容便会以“白话文”的形式,由专门的说书先生,或者客栈酒楼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传出去,再传去各种集市。

叫百姓们都知道现在给他们做主的是百里鸿,是楚九辩和秦枭。

而未来能继续给他们做主的,能叫他们过得更好的,便是国子监选出来的普通人家的学子。

不同于世家权贵,国子监的学子天生就与百姓更近一些。

名声传出去了,百姓的心就都落在了国子监,那等之后再把这些学子送入朝堂,也能有说服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九辩深谙其中道理,朝中诸位自然也都清楚。

只是这些权贵傲慢惯了,并未真心将百姓的诉求当回事,他们只是利用自己的“好名声”把百姓当做工具。

需要他们冲锋陷阵的时候,就如同此前南地的旱灾,为官者稍微一煽动,他们就会成为针对秦枭,针对百里鸿的利刃。

可百姓对他们来说,又如同蝼蚁,一盘散沙。

小小一个郡丞就能率军把他们扔进湍急的河水。

又如此次塞国入侵。

甘肃百姓成为了一个可以被交换的筹码,定北王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叫他们置于险境。

但他又需要这些百姓的拥护,想要以此扬名,被更多百姓接受。

所以他才会将那么多人拉入局中,以“孤身挡刀”悍不畏死的名声,玩弄百姓的敬佩和怨气。

百姓于他,于那些权贵而言,就是工具。

所以他们不会想到“开民智”,甚至相反的,他们会极近压迫,使百姓们处于能勉强温饱的程度就算是好的。

再富裕一些,百姓们就会开始追求其他东西,也会有心思去思考更多道理。

他们将变得不那么可控,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支配的工具。

这对权贵们可不是好事。

自然便是在后世,普通百姓依旧被困在信息茧房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某些人想要让他们听到看到的东西。

不过总有人会思考,总有人会想方设法跨越阶级。

社会也总会进步,这就是好事。

楚九辩也从未天真地想着要百姓们各个都成才,他只是想要大家过得再好一些,只是想让他们能有机会去思考,去成长,去了解自己为何而生,因何而死。

絮絮叨叨写完这些,楚九辩一抬眼,就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写了满满一整页的信,不由愣怔。

密信会保证安全,若是遇到什么意外,送信之人会第一时间先毁了信,所以楚九辩写这些并没有问题,不用担心被外人瞧见。

他只是有些惊讶。

此前秦枭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竟会与对方说这么多话,如今写下来才发现原来他与秦枭平时里聊得还真不少。

想到秦枭也只写了一页信,楚九辩就也不再说别的了,只最后写道:【陛下一切安好。只朝中诸事繁忙,本神梦里都在批奏折,望君速归,与我分担一二。】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最后一句:【院中茉莉开的正好。】

如今已经快十月中旬,院中茉莉已经有了衰败的趋势。

秦枭收到回信的时候,正是十月十五傍晚。

夕阳染红了天际,雨丝夹着些薄雪,刚落到地面就化成了水,与尘土融合成泥。

长靴踏过,带起泥泞。

秦枭面上还带着未尽的戾气,下颌处溅着血污,一身玄色铠甲闪着冷硬的光。

他大步行至营帐门前,将手中长枪扔给卫兵,抬手掀起营帐走进去。

刚行至水盆旁准备洗手,暗卫就悄无声息落在几步远的地方,将手中密信举起道:“大人,京中回信。”

秦枭倏然侧眸,抬脚就朝他走了两步,但又停下,翻身回去洗干净了手,这才重新走过去接过密信。

暗卫闪身不见了踪影。

秦枭在账内唯二的一张石凳上坐下,都来不及给自己倒杯水,就展开信纸。

青年字迹苍劲有力,铁画银钩。

秦枭面上戾气缓缓散去,视线缓缓在信上游移。

信中措辞时而简略,文绉绉的,时而又说的大白话,很有楚九辩的风格。

看到他写【萧怀冠那个老东西命不久矣】,秦枭便低笑了一声。

看到【陛下安好】,他便也心中安定,只是总感觉还缺些什么。

直至最后一句,他视线落在其上久久没有移开。

那句话是——

【院中茉莉开得正好。】

这个时间,那满园的茉莉想来已经凋零。

不过秦枭念的不是茉莉,楚九辩回答的也不是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