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望君速归(第2/5页)
每每到晚上直不起腰的时候,他就不由想起秦枭。
若是对方在就能给他分担一半的工作量,简直不要太轻松。
只是短时间内,秦枭是回不来的。
楚九辩铺开新的纸页,提笔蘸墨,给秦枭写回信。
他的信就更简单一些。
他先说了近日朝中都有什么新鲜事。
一是河西郡那边的百姓户籍已经都整理清楚,郡守韩远道强权压了地方势力,没叫那些当地世家和各方势力再次偷走百姓田地。
不过朝中这四大世家,似乎是猜到他们有意动田地赋税,私下里都有了小动作。
二是萧家家主萧曜,近日重新开始出现在了人前。
虽然较此前略有消瘦,但精神状态良好,楚九辩瞧着对方应当是已经能压制住对曼陀罗的瘾了。
不过吏部尚书萧怀冠虽瞧着精神头更好了些,但人也开始消瘦,本就苍老的面容,双颊都已经凹陷了下去。
楚九辩委婉告知秦枭说这个老东西应当命不久矣了。
萧家此前就有大量曼陀罗,朝廷禁了之后,萧曜也命家中众人都远离这东西。
可萧怀冠那个状态,楚九辩只瞧一眼便知道是怎么回事。
定是萧家剩下的那些曼陀罗,都被萧怀冠这个老东西吃了。
甚至楚九辩都知道他为何会吃,定是想着自己本就垂垂老矣,活也活不了几日,不若活得更自在些,便是毒_品他也认了。
三是王家。
楚九辩觉得自从他派了户部侍郎王朋义去送军饷之后,礼部尚书王致远就有些变了。
他不再参与朝中诸事,只偶尔开口,竟也偏着楚九辩与百里鸿这边。
楚九辩就在信中告知秦枭说:【王氏或有意急流勇退,端看此次西北战事成败。】
若说这朝中谁最看得清局势,便该是这位王尚书。
王家人前朝时就为官为相,可大宁推翻前朝统治之后,当时朝中的高官权贵就都被削弱,唯独王家,因提前就与大宁太祖暗中达成交易,从而保住了富贵权势。
这般审时度势的基因和能力,显然是传到了王致远身上。
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楚九辩不能告知秦枭。
那就是他从王其琛那里得到了一些内部情报,王家如今内斗很严重,王其琛已经在为“瑶台青纸”的问世做铺垫,想来不日就会发售。
届时王家原本对造纸术的垄断便会被打破,家主一脉若是想不出挽救颓势的好办法,很快就会被王其琛这边的风头盖过去。
而在这般情况下,王致远这个在家族中,比家主王涣之还要高地位的族老,却始终未发一言,甚至还不限制自己亲孙子王朋义与王其琛的往来,这其实已经是有了偏向。
若是此后真叫王其琛得了家主之位,那王家,便是楚九辩手中的势力。
四大世家坚固的同盟与敌视关系,也就从内部被瓦解了。
最后便是科举之事,第一轮院试已经结束。
楚九辩将科举设置成了与后世差不多的流程,从院试开始,经历乡试、会试,最后再殿试,一共四轮考试。
院试就是学子们在自己所在的县城考,这一环节主要考的就是基本知识,只要基础扎实的都能过。
乡试就是学子们前往户籍所在的府城,这一轮的试题难度就会高一些,也会刷下去大部分浑水摸鱼或者不懂变通的人。
因为是第一次开科举,因此楚九辩并没有设置名额。
只要是每个环节成绩达标,满分一百分超过八十五分的学子,就都能晋级到下一轮考试。
第三轮考试就是会试,考试地点在郡城。
会试考题的范围会更大,难度也更高,楚九辩还加了一些辩论类的议题。
除了经义科目的考生之外,其他如算学、织造等在内的科目,答题的时候都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只要三观是正的,或者只稍微有些古板,但有机会掰正的,楚九辩就都算他们过。
而过了会试的学子们,就已经拿到了进入国子监的名额。
这些学子们也就该来到京城,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百里鸿充当主考官,其余文武百官都算是副考官。
这最后一场考试的试卷也不分科,全都用同一套试卷,试卷上的题目也不多,共十道。
这十道题不关于专业技能,只问为何入仕为官,如何改善民生,如何为百姓谋福祉,今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如何做事等等。
这些题目都是楚九辩与百里鸿一起出的,其中有两道问题还是小朋友自己想知道的。
而殿试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除了要从这些学子中选出最优秀,最符合楚九辩治国理念的人才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这些学子们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