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进了七月,……(第2/3页)
两个月没见,那个印了他模样的婴孩不知长了多少。
他恨这车队不能更快一些,让他早些回到京城。
他惦念家里,惦念母亲和弟妹们,更惦念蓼香汀里那个最辛苦的人。
灾情持续了数月,他几乎都没能陪伴在她身边,任她年纪轻轻就不得不面对那么多的难处与困境。
人心不和,刁奴欺主,外头又不太平。有些人假作乞儿,连乔家护卫森严的车都敢劫。
他不在京,不知多少人要在他的后院动心思。
难为她紧守内宅,护着幼妹,闭紧了门户,没叫家中生乱,没给人可乘之机。
七月十一,皇太孙代表帝后,陪伴太后娘娘,率百官及家眷前往皇恩寺还愿。
人群有序地沿着山寺的长阶远远排开,无数明黄旗帜招展在山间。
僧侣们穿着整齐洁净的袈裟,垂首立在大殿外。
太后在几名宫妃的搀扶下,小心翼翼跨过门槛,跪于佛前的蒲团之上。
鸟飞云淡,连续几日雨后,这是头一天见晴。
连日的雨大大缓解了灾情,人们又有了活下去的期望。
太后曾在灾祸时在佛前祈愿,只要能过了这难关,情愿余生茹素,不沾荤腥,不染杀孽。
她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眼见快要八十岁了。太孙心系她的康健,愿代替她践行诺言。
还记得那日,长高的少年脸色苍白跪在她面前,请求替代她斋戒。
“太后千金贵体,戒荤腥事小,伤及康健事大。成儿年幼,正是壮实年岁,吃什么都一样,又素来没什么品味珍馐的能耐,吃什么都像牛嚼牡丹。只要填饱肚,就觉得十分满足。请太后应承,由成儿替代您斋戒茹素可好?过去十余年未能在您跟前尽孝,这回,就当给成儿一个机会补救……还望太后成全。”
他虔诚地跪地叩首,恳求太后应答。
阳光从四面高大的天窗照射进来,在五彩琉璃的折射下形成斑斓的光点,笼在少年苍白的脸上。
那一瞬,太后仿佛看见少年的赵潜。
宫中头一个皇孙,中宫嫡出,血脉纯正。最难得是仁义、孝顺,赤诚。
由皇帝亲自教导长大,在她膝下一天天变成才干突出、文武双全的大人。友爱兄弟,照拂姊妹。
最懂得讨她的欢心,也是最让她骄傲的一个。
那样一个孩子,在某个雨夜里失魂落魄的闯进宫来。
跪在她的脚下苦苦哀求,想她出面去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祖母您知道的,孙儿从小就喜欢她……”
“自那年在春宴上一见,她就闯进孙儿心里,再也未曾离开过。”
“父皇明明什么都知道,却偏偏要为她赐婚,要她嫁给那个痨病鬼安南王世子。”
“云南太远了,那里毒瘴缭绕,处处草虫,她那样柔弱金贵的人,怎么能受得住呢?”
“孙儿什么都不求,什么皇位,什么荣华,于孙儿都是虚幻的云烟。孙儿只想牵住她的手,守着她过一生,孙儿什么都不要,哪怕——哪怕让出这个太子之位!”
这话说得太重,太重了啊。
他生来就是储君,未来天下共主,九州真龙。
他怎么能,为情所困,拘泥于儿女私情?
他怎么能,辜负父皇母后,和她这个皇祖母的期待,说出这样让人失望的话来?
他怎么对得住跟随他、辅佐他的那些臣子?
他怎么对得住这江山,对得住他需要守护的万民?
那一瞬她实在太失望,也太激动了。
她拄着拐杖,重重的砸在地上。
她挥起袖子,反手甩了他一耳光。
那是平生第一次,她动手打了最疼爱的孙儿。
她记得手掌上传来,那火辣辣、麻木木的痛。
“御旨已下,大事已定,她已经坐着喜轿上了去往云南的官道。从前她是臣女宋氏,未来她是安南世子妃,这一生,你跟她泾渭分明,不会有交集可能!”
她记得,那孩子瞬间敛去所有光芒的眼睛。
她记得,那孩子失魂落魄转身走出去的背影。
她知道,自己断了他最后的念想。
他将她当成了唯一的,最要紧的一道护身符,他以为凭她对他的宠爱,一定会帮助他达成这一心愿。
可她让他失望了。
他再没有别的路走。
那天雨下的很大。
她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松开紧攥的手掌。
指甲嵌入到掌心,硬生生勒出血痕。
她不是不心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