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乔瑜(第2/2页)
既他愿意,又何妨给他们这对未婚小夫妻,多些相处的机会呢?
有个同龄的孩子说说话,总好过他独自一人捱着病中的时光。
圣旨下到乔家时,是在傍晚。
祝瑜和乔翊安一先一后刚进上院,宫里的传旨太监就到了。
近来日子过得不太平,乔翊安在外的几处生意都遭了劫,灾民四散,流寇众多,趁乱浑水摸鱼的也不少。他这些日子甚少在家,今儿若非听说祝瑜在街上遇险特地赶去迎护,只怕还没这么早回来。
接了旨意,周到地将传旨太监送出门,乔翊安折返回上院。
宁毅伯夫人面色凝重,指着祝瑜道:“这些年便是你管教不周,敷衍塞责,才教得她言行无状、无法无天,这回宫里头还肯给机会,是她多少世修来的造化。若是再闯出祸来,连你也不必再到我面前。”
不等祝瑜答话,便扬声唤人去替瑟姐儿打点进宫穿用的东西。
乔翊安撩帘进来,立在门口接住祝瑜瞥来的一眼。夫妇二人迅速交换目光,同时在对方眼中瞧出几许不定。
——这个时候入宫,实在是太敏感了。
一方面皇太孙的病情一直不为宫外所知,此时宣乔瑟儿入宫,无异于给乔家机会知悉内情。另一方面,正值天灾人祸纷乱时节,各处赈灾花用甚巨,国库早已虚空,乔翊安奉命安导流民,抚恤百姓,不拿出真金白银出来,如何完成得好职责?乔瑟儿入宫,不仅是天家示好,更何尝不是施威?
而皇太孙的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还未可知,乔瑟儿若是运气好,能守得他日渐好转,自是大功一件。可若是真有哪句话说不好,哪件事没留心,倒令皇太孙因她而越发病重,那岂不是在这门本就岌岌可危的婚约上头,更记一笔欠数?
夜深人静,各处都已吹了灯。祝瑜陪在琴姐儿床边,等她睡熟了才回自己的寝间,乔翊安坐在床里,似没注意她的到来。
他是个心思深沉、举重若轻的人,在外与人言笑晏晏,甚少被人一眼瞧出心事。
同床共枕多年,祝瑜是难得懂他心思的人。
“我与瑟姐儿谈过了,她知道轻重,这回不会有问题。”
语调虽生硬,却是宽慰的语气。
乔翊安听得一笑,伸手过来想将她揽在怀里。
祝瑜侧身避开,拥着丝衾躺在自己枕上。
“白日我问过二妹,关于皇太孙殿下的病情。她说得不深,但我瞧得出,这病不是突然患的,她瞧上去半点不意外。”
其实祝瑜另外还有猜测,皇太孙的出身,兴许祝琰知情。但这话她没对乔翊安说。
不想自己的姊妹掺杂进这些理不清的官司中来。
乔翊安没说话,望着自己伸出去却落了空的手掌。
他和祝瑜有过一些甜蜜和睦的日子,但并不久长。有时他也会恍惚,她对他温柔顺从,体贴入微的那些日子,是否真实存在过?
他喜欢在意的,究竟是眼前这个冷硬执拗的女人,还是臆想中那个知冷知热、爱他至深的妻子?
乔翊安答不出。
此时远在苠州视察灾情的宋洹之,正在深夜的灯下写信。
离家近一个月,白日里走访民宅、体察民情,忙得连三餐也顾不上,夜深人静之时,却仍无睡意。
就着简陋的床前一盏油灯,他提笔写了两封家书。
少年时在外求学,每每落笔写信,不过是按时按例向双亲长辈致礼问安。
如今这封以“吾妻阿琰”为起始的书信,却仿佛有千言万语欲诉,偏又不知从何谈起方妥。
宋洹之在二十八岁这年,才后知后觉地体尝到牵肠挂肚的滋味为何。
走访民宅的时候,瞧见那些孤寡妇孺,总会令他想到自己家中那对母子。
自己走后,不知他们日子过得如何?
虽有玉轩每隔几日便按时来信报平安,他仍是无法全然放心。
他觉着自己仿佛一只飞在半空的纸鸢,虽走得高远,可线的那一端,却掌握在祝琰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