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准备搬家

相比于今天一桌没有, 明日能有三桌客人,林秋然已经很惊喜了。

虽然人多会累,可是二楼装潢花了那么多银子, 她当然希望能把这个钱快点赚回来。

这次有两人是白天铺子没营业的时候找上门的, 还有一桌是晚上吃饭的时候顺便定了, 今日光定金就收了一两多银子。

找上门的两个史掌柜说脸生, 不像食肆熟客,衣着打扮也好, 也不知咋找到食肆的。

说来也巧,以前, 有些客人是看不上萧家食肆的。

地方小, 菜不精致,桌椅破旧,一群人挤在一块儿, 谈天说地, 还有喝酒的,说话嗓门大甚是吵闹。

一直听人说这家菜好吃,可再好吃也不愿来这儿。

第一天来的那个十个客人,全是家里有些钱还好吃一口的, 凑十个可不为分担钱, 而是觉得人多可以多点些菜,再说史掌柜说了人少二楼不能去。

总来这边,也不愿让史掌柜为难。呼朋引客, 人就凑齐了。

味道好只是其中一个长处,当日的剁椒鱼头和蒜泥白肉,真是好吃得不得了。鱼肉一点腥味都不见,佐以鲜剁椒, 鱼肉鲜辣入味,而且极嫩,以前谁想过鱼头能吃,那日也算长见识了。

而蒜泥白肉脆弹爽口,挑出来一片放进蘸碟,之后用筷子一卷,一口肉一口酒,美哉。还有一道水煮鱼,红彤彤一片,辣椒都是干香干香的。

也不知道这厨娘怎么把菜烧得那样好吃。

还有改的小鸡炖蘑菇,热热乎乎的,里面竟然还放了栗子仁儿,入口面,咸甜口,不过好吃的菜太多,这道最后让一人打包带走了。

当晚吃了半个时辰,酒足饭饱,这还只是味道上好。

二楼装潢更是不错,跟一楼可以说全然不同,像是两个地方。过道雕刻着日月山川,里面分明暗间,明间明亮宽敞,暗间静谧清幽。

当日去的名间,里面有雕刻着花纹的枣红木桌,萧大石孙氏还心疼桌子,特意找木工做了些隔热木垫,而且吃饭用的盘碗都是配套的,那菜放上去,好像不是拿来吃的。

以前色上还差点意思,如今是色香味俱全,菜肴在灯下和瓷器的花纹搭配,看起来就赏心悦目。

心情好了,自然能多吃两口。

菜的味道好,环境也好,自然念念不忘。跟友人碰面的时候也会谈起,虽然没到一传十十传百的地步,可也有不少人知道食肆二楼装潢了。

以前听过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这回听人说装潢比得上县城最大的酒楼,便想过来看看。

恰巧赶上明日宴请客人,就直接来萧家食肆定下了明日中午的一桌。

倒也不怪别人,林秋然听萧家食肆和醉香楼,也会觉得醉香楼大酒楼的味道好更气派,不过她暂且不想改名字,因为老顾客都熟悉这个。

房契上写了自己名字,叫萧家食肆,也让孙氏和萧大石有点归属感。

不然辛辛苦苦,每日做的事都差不多,时间长了也厌烦。

中午的定了暗间,不便被人打扰,菜选的最贵的那桌,其他两桌晚上来的,一个选了口味清淡的菜,另一桌选了和前日晚上一样的香辣宴席。

明儿萧大石还得再买条鳙鱼,口味清淡的那桌要采买的东西就多了,那桌林秋然定的多是粤菜,鱼虾少不了,还有的忙呢。

但只要做完,进项就不少,回头客越来越多,名声也能打出去。

林秋然原以为接不到席面了,没想到峰回路,不仅接到了,还就在食肆忙活。

价钱贵了,活也轻松。

而且最高兴的是,林秋然能趁着客人点菜的时候,就喜欢什么,自己顺便做了吃。

毕竟开食肆,做什么要依着客人口味,忙半天,也没闲工夫再做别的。往往不是客人吃什么他们吃什么,而是食肆剩什么他们吃什么。

只一楼的话,每日剩下的多是炖菜,总吃林秋然也吃腻了,这回有客人点,自然多做一点了。

粤菜蒸点,林秋然也喜欢吃。

不过在余安并不常见,有人点林秋然还挺意外。

次日落了雪,但影响不了食肆的生意。一家人早早出门,到了食肆有人清扫积雪烧热水,有人顶着风雪出门,把昨儿没来得及买的东西买回来。

还有人去了厨房,忙着备菜。

下着雪,中午的客人恐怕不多,林秋然就少做了些肉菜。

有了前日的准备,一些调料不用再做,活儿还是相较轻松的,上午很清闲,下午就忙了起来。

做茶点步骤繁琐,每道菜的样子都很精致,份量小菜数多,这意味要非常费心费事儿。

剥虾仁调馅料,排骨又是腌又是蒸,再有虎皮凤爪,在徐家做的时候东西多,为了取几只鸡爪杀几只鸡林秋然不心疼,可食肆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