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暗构造(第3/4页)

在这个构想中,这个只有一厘米大小的构造体,其复杂度可能已经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所有设备之和,人类拥有的探测设备不足以在这样的精度下准确了解它们的结构——即使了解结构,也无法理解它的运转机制。当然,这个假设就算当初有人提出,人们也会质疑在如此微观的尺度下有没有可能制造所谓的“机器”。不过两年之后,他们对构造体的利用和理解已经足够证明这一点。

两年以后,他们开始明白这九十七个看起来没有区别的构造体拥有惊人的复杂度,知道它们有几种类别,但刚见到这些构造体的时候,大家仅有的印象是那种纯粹的黑。

只有负责人同志看着手上这个没了头的镊子发呆。镊子头被突然出现的膜削进去,然后裹在了黑色的壳内,自然已经看不到了。镊子头还在里面吗?是被封在那个球内了吗?这东西是只有外壁,里面都是空的吗?

这困惑让大家想起所有的培养皿都有严格的质量监控装置。很快,质量数据出来了。

整个过程中,从胚胎短暂的“消失”,到黑壳出现,构造体的质量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让消失这件事更匪夷所思。这样看来,构造体像是短暂地变成了无影无踪的幽灵,之后附加了一层黑壳,但从未真正的消失。黑壳附加上的原因,似乎正是为了让构造体在“隐形”之后还可以被人类找到。

“刚才……变成了车库里的飞龙吗?”有工作人员喃喃自语,“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是存在?”

只能通过有限的物理接触来理解这个包上黑壳之后重新出现的构造体:表面光滑得可怕;用探针接触之后,外壳呈现极强的刚性;在百牛压力、万帕压强下几乎没有任何形变——他们也不敢再增加压力了。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负责人操作的那个构造体比原始质量重了0.07克,也就是小镊子头的质量。经过小心的尝试之后,他们晃动了几下这个构造体——能感觉到微弱的冲击惯性,但没有响声。镊子头真的是被封在一个“空腔”里,但外壳在冲击下没有震动,所以不会响。

构造体的“真空质量”引起研究员们的强烈不安,想要透过这外壳搞清内部结构。但当探索进一步继续的时候,旧的不安还没得到一丝缓解,新的恐惧却袭上心头。

他们先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测构造体的黑壳,放大倍数在五十倍的时候,只可见到一片漆黑。

调整最大光学倍数,放大到一千倍,依旧一片漆黑。吸收光的通道结构应该是纳米级,他们想。人类勉强可以通过炭纳米管做出这样的材料。

他们改用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以达到十分之一纳米左右,足以看清纳米材料的结构。

一片漆黑。

大家焦虑起来。黑暗永远是人类心中的恐惧源头,在这样的尺度下,他们还是得不到一丝信息,所有打上去的光都被吸收得一干二净,没有反射,也没有衍射,好像手上的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团黑洞。

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操作员花了十分钟确定信号电缆是正常的,屏幕上依然是一片漆黑。

“不可能。”实验员说,“这东西都能看到单个原子了。”

这个触感光滑的外壳在所有频带下的电磁反射率都是干净的零。

所有射入表面的辐射全部百分百被吸收掉,散射、反射、衍射全部没有。连各种频率的高能辐射也无法让它产生量子跃迁,辐射出任何一丝射线,真的就像黑洞一样吞噬得干干净净。

不知道这些辐射吸收进去以后变成了什么,是被构造体吸收利用了吗?没有一丝信息被反馈释放出来。他们没有办法判断这东西的结构——在任何探针显微镜下,都是一片纯粹的黑。

构造体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谜,一个信息黑洞。百分之百的透明到百分之百的吸收,这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负责人愣了一会儿,突然摘下防护手套,一把抓起那个黑球。其他人看到他的动作的时候不禁发出了惊叫,还没来得及阻止,他已经把黑球抓在了手中。

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圆瞪着眼睛,望着他。没有人知道可能发生什么,似乎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融化、消失、化身超人,这些都不会让大家感到意外。

什么也没有发生。

半分钟的死寂之后,他放下这个黑球,只觉得一股寒气窜上自己的脊梁。

“为什么不是冷的?它不冷。”他喃喃自语。

有的人明白了他的意思。这东西既然像黑洞一样吸收了一切辐射,它的表面应该接近绝对零度,为什么它不是冷的?

只可能有一个答案,这外壳的物质密度稀薄得难以想象,尽管它冷得离谱,但热交换效率却很低,“黑色的壳”拥有目前人类科技难以理解的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