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绝密(第3/5页)
“请等一下,我先确认我有没有理解错。你相信在外太空存在两个超级文明,他们已经可以创造覆盖住自己恒星的人造天体,而是这个人造天体比整个太阳系都要大。对吗?”
“是的,但是……”
“真的能凭空造出这么大的天体?就像《星球大战》里的死星一样?”
“死星?”汪海成一愣,马上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死星很小的死星直径只有……”他熟练地掏出手机搜索了一下,“一百二十千米。戴森云直径差不多是死星的二十亿倍。如果戴森云是地球这么大,死星大概只有原子那么大。用死星攻击戴森云,就跟朝太阳吐口水一样没有太大区别。”
领导静如止水的脸上有一瞬间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但很快就掩饰下去。汪海成能理解领导的心情,那算科幻作品里最出名的巨型终极武器了,而这东西即使存在,在真正的浩瀚宇宙里也根本连尘埃都算不上。
有大约一分钟的时间领导没有说话,汪海成和白泓羽自然不敢打断领导的沉思。
“你刚才一直想说什么,说吧。”
“感谢领导,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这个发现的重点。”
“这不是重点,”领导沉吟了一下,“那重点是什么?”
汪海成走向一边的电脑,启动了会议室的投影仪,幕布左边出现了两张星图。就算是外行人,也一眼能看出两张图是同一个区域,但“颜色滤镜”不一样。上面的图正中间是一团虚无的黑暗,而下面一张图中间是一团明显的暗红。“这是我们模拟出来的其中一个戴森云的照片。上面是可见光的效果,下面是红外射线。很明显,戴森云吸收了可见光辐射,所以是一团漆黑,但因为发热和氢激发辐射,它有比较强的特征谱线,也就是21cm氢线。”
汪海成点了一下鼠标,屏幕向右边滑出另外两张照片,“在左边照片拍摄的二十四小时前,也就是FAST上一次在同样的天区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合成了右边的照片。”
左上的区域一片漆黑,右上照片里有一颗小小的恒星在发光。下面的对比就更加明显,左下是高亮的巨大红外区,而右下完全是漆黑一片。
“解释。”领导只说了两个字。
“二十四小时前,那个戴森云是不存在的,还能看到那里本来的恒星。那个戴森云从不存在到修建完毕,只花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那个戴森云的半径至少有五十个天文单位——也就是五十个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修建这种尺度的人造体的技术现在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我们只能猜测,这至少相当于要建设几十亿个地球大小的太空站。我相信这会耗尽那个星系所有的物质,所有的行星、陨石、小行星、彗星、尘埃,全都算上。”
“继续说。”
“这就是问题的第一个关键点:需要消耗这么多物质才能建成的系统,是怎么在短短一瞬间,从完全不存在到彻底成型的?如果那是一个正常发展的文明,怎么会在二十四个小时前无声无息,然后突然就完工了?这必须有一个过程,一个随着戴森云的建设,星区电磁信号慢慢对应改变的过程。二十四小时前还什么都没有,下一个瞬间,砰,戴森云建成了!”
汪海成说到这里,连自己都觉得寒毛倒竖。也不等领导反应,他自顾自地继续说:“白泓羽——就是这位,我的学生——她提了个外星生命的假设,这些生命的周期比我们快,甚至不是碳基生命,我们一秒当他们一年,所以他们二十四小时走了我们几千年科技发展要走的路。这是有可能的,在我们看来,他们二十四小时就从原始时代到了完全掌握戴森云的科技时代。
“但这只能解释戴森云的科技基础,无法解释工程建设的问题,要把这么大量的物质在二十四小时内搬运过去,所要消耗的资源和能量,甚至单单这些物质本身移动的加减速的消耗,都超过了这个星系的供给极限,把他们的太阳熄灭都不够用。”
领导刚要张嘴,汪海成却正说到激动之处。这时候他完全忘了身份的差异,压掌示意领导安静听他说。
“而且两个戴森云都是同样的情况,二十四小时内突然出现,没有过程,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巨型的红外辐射源。最吊诡的事情是,两个戴森球,在同一天被发现,而且在二十四小时前都没有它们的红外辐射特征,这太不正常了。”
“就算能在二十四小时内建成戴森云,也不可能相距几千光年,两个外星文明同时在二十四小时内爆发性成长,都建成了戴森云。”领导接着汪海成的话说。
“不不不,不是这样的,您没有明白。”
一边的陈书记脸色微变,悄悄推了他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