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超限(第3/5页)
如果这样,买房子的问题应该就不大了!说不定连钱都不用出,国家直接给自己分一套院士别墅!
心思一飘出去,汪海成马上觉得不妙。乱七八糟无关的杂念是科研的大碍,自己这么多年做事情向来是心无旁骛,怎么今天在这么大的发现面前,反而乱了起来?白泓羽刚才失神的眼睛自己很熟悉,那种对天文的梦想和未知的好奇一直以来也是自己的动力。他马上收敛心神,调出对应两个天区的老数据来,开始复查。FAST正常巡天周期是二十四小时,每个天区的信号过一天之后才会被再一次扫描到。
很快,他们就有了令人失望的结论:辐射源之前不存在。两个辐射源都不存在,二十四小时前不存在,四十八小时前不存在,七十二小时前也不存在。
失望中,汪海成赶忙申请将溃源天线从正常巡天转为追踪指定天区。因为这不在FAST的正常工作范围内,操作还费了点工夫。当组成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的全部四千四百五十个反射单元在指令下整齐地微微调整倾角时,汪海成甚至听得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天区重新锁定,同一天第二次观测展开。
“有的!有的!”新的分析开始不到五秒钟,白泓羽就冲着汪海成叫了起来。汪海成强作镇定没有出声,让FAST持续跟踪了五分钟,记录下更充足的数据之后,又命令FAST转向发现第二个辐射源的天区。
辐射源再次确认!21cm波长的特征辐射确实存在!
汪海成松了一口气,两个疑似戴森云都是存在的!他再次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跟白泓羽进行了短暂交流,师生两人决定分头行动,以锁定辐射源的进一步信息。
首先是确认两个疑似戴森云的准确位置,FAST的信号灵敏度虽然高,但受制于单体射电望远镜的角分辨率缺陷,没办法准确定位信号源的精确位置。要确认位置,就需要阵列射电望远镜的帮助,通过多组望远镜组成的联合阵列,可以获得更高精度的角分辨率,准确定位辐射源位置和离地球的距离。
国内在这种技术方面还比较空白,汪海成直接联系了VLA,提交了自己的观测申请——自然是附带了他的发现作为申请理由,同时把发现的资料上传了学术备案网络。这也算半正式地对外宣告了自己的发现。
按理说,这半正式的发现通知一发出去,必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绝对是今年天文学界最大的发现,甚至可能是十年以内射电天文研究最大的发现——这不仅是戴森云理论的验证问题,更创造了人类存在的哲学新高度。
一般说来,像FAST、VLA之类的大型天文台,观测计划都需要排队申请,申请通过之后再静候天文台的排期安排,整个时间短则几个星期,长则几个月。但如果有特别重大的发现,就可以跳过这些流程,直接把望远镜的使用权交给你。毫无疑问,同时发现两个疑似戴森云就属于后者,汪海成觉得只要紧急通信一发过去,对方分分钟就会为自己安排妥当。
汪海成守着电话和邮箱,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半小时过去了。
没有回复。
直到等了一个小时,汪海成终于忍无可忍,查到VLA的值守负责电话,用FAST的站台机拨了过去。
他刚说了自己的身份,对面的同行就打断了他:
“我们确实收到了你的申请,但我们暂时处理不了!”对方的语速快得出奇,哪怕隔着电话,汪海成也能感觉到对方的慌乱和激动,“如果你现在可以,我建议你赶紧用FAST对所有可观测区域做全境扫描!”
“什么?你是在开玩笑吗?”汪海成怒道。FAST这样的巨型望远镜要调整探测区域并不容易,那意味着四千多片反射单元要同时精确处理朝向。这些东西都是机械结构,重量和体积都超大,移动调整本来就有寿命损耗问题;再加上FAST对精度要求又非常高,四千多个单元任何一个误差过大都会影响效果。总之,这东西不能随便乱转。
“JUST DO IT!”对方叫道,“观测60K的辐射!”然后挂断了电话。
对方粗鲁的行径大出汪海成意料。到底是怎么了?两个疑似戴森云的发现竟然没有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他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移动FAST的探测区,而是直接调取当前接收到的射电信号原始数据,拨到了60K黑体辐射附近。
60K(开尔文度)也就是零下213度,60K黑体辐射就是这个温度的物质的热辐射信号。宇宙中虽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磁信号,但在这个范围内却是一个极端安静的信号区。因为星际电磁射线的主要来源是恒星体,最低也是几千度。只有低温的行星和类星体才有这种辐射的可能,但其实也寥寥可数,比如金星、火星、木星离太阳近都有几百K,只有冥王星那样才差不多接近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