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启(第4/5页)

那种水平的工作,现在的望远镜系统在百分之一秒内就能处理完成。

之所以有这趟行程,全因汪海成提交了一个新的算法,作用是更好地对波长在21cm左右的电磁射线进行滤波分析。

21cm的电磁波是中性氢元素发生警戒跃迁时发出的辐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处在核聚变环境下的氢元素特征辐射。氢元素是宇宙中存在最广泛的基础元素,大爆炸之后,万物开始冷却,基本粒子聚合的第一种元素就是氢。但在现在的宇宙视界内,绝大部分氢元素都属于恒星结构体,处于核聚变环境内。所以,木星这样氢元素聚合但并没有聚变的中性氢星体,就成了理解宇宙结构的一种很重要的星体。这也是汪海成让白泓羽所做的课题内容——寻找地外类木巨行星。

算法在处理中心实装之后,他们暂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FAST配套处理数据的超算中心总是排着一大堆任务,按正常的流程,超算中心会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分配算力,新加的这个算法会默默读取FAST记录下来的老数据进行运算处理,汪海成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跑数据出结果而已。

但是申请人亲自到FAST来,中心会默认送个小甜点给他们——除了正常分析之前积累的已有数据外,还额外赠送算力来直接过滤FAST即时收到的最新数据——之所以叫“小甜点”,是因为这其实没什么用,就算是FAST这种刚刚启用的射电望远镜,老数据也至少有几个月的积累,而即时数据也就这么一天时间,从概率上说,如果即时数据能有新发现,老数据早该爆表了。

算法实装启动之后,汪海成望着屏幕发呆。屏幕上没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他的视线偶尔飘过窗户,看着外面青翠的群山和耸入云端的塔。高塔用吊索固定支撑着溃源舱和天线,如果不是六根而是五根,就特别像擎天而立的巨大手掌,有着直径五百米的巨大掌心。这地方房价很便宜吧?汪海成莫名其妙地想,哦,不对,这附近是没有住人的。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当头上,屏幕上亮起了一条Alert(提醒)。这条Alert的写法是白泓羽自己编的,汪海成不知道是因为不熟悉还是心不在焉,足足有半分钟没有做出反应。直到白泓羽小心翼翼地推了他两下,连唤两声,他才明白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玩意儿不对!出了什么问题!

这是汪海成的第一反应,警示信息是侦测到一个超大规模的21cm辐射源。这个辐射源分辨度大得可怕,汪海成稍微心算了一下,要达到这种强度,至少是在半径五十个天文单位以上的空间中均匀弥散着中性气体氢!

半径五十个天文单位以上,也就是比整个太阳系(算到冥王星轨道为止)还要大!这怎么可能?!这么大的空间如果有自然弥散气体氢,彼此之间的引力会让它们凝聚起来,这个物质量足以引发核聚变,也就是说必然会变成一颗恒星。

从基础天文学常识来看,这样的大尺寸稀薄氢弥散区域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警示是处理即时数据时发生的,也就是说,FAST的视野扫过这个天区的时候,恰好发现了一个必然会变成恒星、但是还没变成恒星的气态区域?这……这绝无可能啊,就算自己捕捉到了一个将来会变成恒星的星体,但这种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呢?完全不符合天体演化规律啊!

汪海成望了白泓羽一眼,姑娘的脸一下就红了,看起来比他还要疑惑。算法程序写得有bug?这是最有可能的解释了。不省心啊,汪海成想,随即自己动手导出了计算流,去查看这个Alert的触发过程。

还没翻完整个计算流,第二条Alert又跳了出来。FAST随着地球的自转,它的观测区域也在不断移动,如果不是特意跟踪某个天区的话,很快就会扫过观测区。这快速报出的第二条Alert更肯定了汪海成的怀疑,哪能这么容易一下子又发现第二个同样不可能存在的天体?

“这个算法没有测过吗?”汪海成一边翻看计算流,一边问,“不应该啊。”

“测过啊……”白泓羽委屈地说,“测过好几次呢,都没有什么问题啊。”

“唉……”汪海成轻轻叹了口气,然后“嗯?”了一声。他慌了神,开始反查原始数据。大概十分钟之后,他终于确定,算法没有问题,警示没有错。

两个发现。

一时间,他脑子里非常乱,这绝不可能,如果算法没问题,最大的可能,是FAST本身出了问题。

可能是今天脑子里太纷乱的缘故,他第一反应是自己给的算法把FAST的望远镜本体烧坏了——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但汪海成心底却认定了这个荒诞的想法,自己把这个价值十二亿大洋的设备烧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