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第2/4页)
妇人在灶间留火种,傍晚煮饭要用的。
天黑得早,所以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只煮两顿饭,一则节约粮食,二则节省柴火。
因梨花她们远道而来,她折回灶房,复燃柴火放铁盆里端了出来,“去屋里坐...”
她们不会烧炭,每年都是烧柴取暖,她把炭盆放在梨花脚边,“益州是不是又地动了?我们的宅子塌了吗?”
上次地动山摇的,她和婆婆猜益州城的宅子怕是保不住了。
偏离得远,又不能去益州城瞧瞧。
“宅子没了,让士兵们开垦出来种了小麦,不过官府说了,他日凭户籍牌回去会悉数归还...”
妇人在梨花身边的凳子上坐下,叹道,“只要这儿不乱,我们估计不会回去了。”
在镇上有地种粮,进了城,全家老小吃什么?
可惜当时在益州城没想明白,否则就把宅子卖了换钱多好啊。
她问梨花,“你们的宅子也没了?”
“没了,但我和阿兄离得近,地动后不久,进城找人建了两间屋,想着天不忙了就进城住两天。”
“还是你们好。”妇人低头看了眼烧起来的柴火,起身拿了个铁架子杵在火盆上,“你要是冷了,就把脚放出去,待会就暖和了。”
小男孩踮起脚,把篮子放在桌上,然后托着矮凳子过来。
小女孩有样学样。
两人坐在梨花对面,小手搭在铁架子上,来回翻转。
像山里人烤肉的情景,梨花莞尔,“不冷,他们多大了?”
“五岁和三岁,调皮得很,大清早的,非要堆雪人,我和她奶拦不住就由着他们去了。”提及儿女,妇人满目温柔,“他们要是像你们兄妹出息该有多好。”
“我小时候也很顽劣的。”梨花看了眼屋子。
堂屋不大,墙角摆了两个柜子,柜子上放着碗筷,再就是桌凳,没有其他。
不像赵铁牛他们的屋,房梁上拴绳子挂竹竿,竹竿上挂满了肉。
婆婆注意到她的视线,赧然道,“屋里简陋,让你看笑话了。”
“哪儿的话,我家也这样的,婆婆,你们地里的收成如何?官府真的没有征税吗?”
这事赵铁牛已经说过了,但他们毕竟是外乡人,哪儿有本地人消息灵通?
“雨水多,地里的菘菜大颗大颗的,没听说官府征税的事儿,只听村长媳妇说官府想买咱的菘菜,咱要是想卖的话,每颗五十钱的高价。”
年年都有商人来镇上采购菘菜,最贵的不过每颗二十钱。
官府给到五十钱,好多人都心动了。
她问梨花,“你堂叔他们卖吗?”
那伙人有使不完的劲儿,天不亮就在地里干活,到半夜都不歇息,附近的大半田地种的都是他们的菘菜。
卖的话就赚大了。
梨花说,“我堂叔想自己运出去卖,今年天灾不断,好多百姓都无心种粮,所以菘菜的价格肯定卖得高。”
婆婆心思动了动,“那你觉得什么价钱合适?”
“不知道,我们在半道碰到几个商人,他们专程来采购菘菜的,菘菜市价如何,还得问他们才知道。”
“他们在哪儿?”
“跟我堂叔磨嘴皮子让我堂叔卖他些菘菜呢...”
“他们住在你堂叔家的?”
“是啊,我堂叔那人爱跟人聊天,路上的狗都能聊半天,何况是人了。”
说起这事,婆婆莫名就想到了赵铁牛养的那条狗,忍不住笑出声,“你堂叔这种性子挺好的。”
梨花没有坐多久,离去时,妇人抱着个小罐子出来,硬塞给李解,“这是蜂蜜,你们兄妹留着吃。”
李解看了眼梨花,见她点头后,收下道谢,“谢谢婶子。”
“我还没谢你们送来的肉呢。”
山里兔子泛滥,但家里有孩子,她和婆婆都不敢进山,今年镇上没有养猪的,她们家过年恐怕就指望这只兔子了,她说,“往后得空了来玩啊。”
“会来的。”
梨花回去后,跟赵广从说了村里的情况,让他带着人去收菘菜。
赵广从换了身商人行头,叫胡大跟着去。
回来后,笑逐颜开的跟梨花说,“成了,镇上十八户人家,有十五户同意卖给我们菘菜,每颗六十五文,我们走的前一天她们会送过来。”
他问梨花,“咱哪天走?”
“收完菘菜就走。”
赵铁牛他们开垦的地连着的,收菘菜不用东奔西跑,院里的人都出去收了。
到傍晚,一个个眉开眼笑的回来,“看着没多大片地,哪晓得菘菜这么多,十九娘,咱们的推车怕是有点少了。”
路途中下雨,每辆推车都装了车棚,车棚半人高,能塞多少菘菜?
赵铁牛志得意满道,“咱不是有推车吗?你们尽管拿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