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2/3页)
今年十月,很多人的工资直接上调了十几块钱。
这让不少人在这个国庆节可以过上一个相对舒适的日子。
南门菜市场里熙熙攘攘,买的东西也是比建国时期多多了。
“新上市的海带,一毛五一斤。”
“天津新上市的沙窝萝卜,八分钱一斤。”
“同志,这炒花生怎么卖的?”
“盐炒的五毛钱一斤,干炒的四毛钱一斤。”
东西不少,但是有的人还是嫌这市场没什么玩意儿。
“哎,都是老三样。”一群参加工作两三年的年轻人看着菜市场的东西,有些不知道从何买起。
现在物流技术技、大棚温室技术还都不够发达。每个季节能有什么菜,那都是固定的。卖的东西也大多数是固定的。
像是北京现在就很难吃到带鱼,只有偶尔会有一些冰鲜带鱼从天津港上岸,然后运来北京。
就像是江浙沪地区现在都能吃到的黄鱼,在北京这就很难吃到。
这也是现在全国各地菜市场(也是大家饭店、食堂等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那就是缺乏流通性。
但是这事情不是朝夕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强大的道路网络和运输能力才能解决。这需要以十年为单位的发展才行。
这些年轻人在菜市场转了一圈,没啥可买的。国营卤肉店的卤肉到是好吃,但是贵,而且排队的人也太多了。
他们现在去排队,等轮到他的时候怕是连卤猪皮都买不到。
“哎呀,国庆休息四天是好。可是这一休息,单位食堂也不开张啊。我这上那吃饭啊?”年轻人也是撇撇嘴,和他一起的年轻同事不少。
那些家住在北京的还好说,放假了回家吃饭呗。但是有些是大学、大专考到北京来读书的。然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了。
他们既不会做饭,住的宿舍也没开火的条件。
本来想要来南门菜市场附近看看有啥可吃的,可是一群人转了一圈,实在是没什么胃口。
“就饼子、馒头。猪肉包子早上就卖完了。有油水的煎饼也卖完了。就剩下死面饼子和杂粮馒头了。”有一人哀叹道:“难不成我们这四天就要靠杂粮馒头兑咸菜了。”
又有一人道:“卤肉店也买不着东西了,只能去搞些咸菜疙瘩了。”
还有一个带着眼镜的年轻人道:“要不然咱们去国营饭店搓一顿?去东来顺吃顿涮肉怎么样?”
“小许,你这工资刚涨个七八块,就想要去潇洒了?东来顺涮肉一盘要一块钱,就那么些。你不吃个三五盘都不顶饱的。你连吃四天,把一个月的工资都造了啊?”刚刚那个说要买馒头的青年不悦的说道:“日子真不过了?不给老家父母寄钱了?”
“要不然咱们还是去吃炒饼吧。路口的国营人民二食堂的便宜。”被怼了之后,眼镜青年到是不恼,因为想一想。这一个月就把钱都吃了,也太败家子了。
“人民二食堂的炒饼难吃死了。舍不得放油放酱。就一点盐味,一盘还收三毛五分钱。还不如吃馒头咸菜呢。”
就在众人争论该吃啥经济又实惠的时候,有个青年跑了进来道:“同志们,我刚刚发现在菜市场门口来了个新摊子。两口铁锅咕嘟咕嘟冒泡,可香了。挂着东京风味和重庆风味的牌子呢。”
这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群年轻人走到了刚刚支起摊子的李青面前。眼镜男打量着招牌上的字。
“师傅,怎么就东京风味,怎么就重庆风味了?”眼镜男看的稀奇。
不光是他,那些同伴也看的稀奇。因为真的没有见过啊。
李青这刚开摊,还没生意呢。食材串串还在锅子里咕嘟着。他看到这些年轻人后,立马想到了张福给他交代的话语。
他说道:“这东京风味是日本口味来的关东煮。用木鱼花和海带弄得汤底,吃的一个鲜味。这重庆风味的是麻辣烫。用花椒、辣椒、生姜、大蒜、洋葱几十种香辛料混合在一起,再用油熬出来的。”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都是没见过的玩意儿。
这年头大家一般都是吃家里或者是食堂。受限于技术传播和物料传播,很多人这一辈子就吃过那么几种东西。很多厨师一辈子也就只会一个地方的菜。
就像是这些年轻人所在的单位,他们食堂的厨子就只会北京河北一带的烹饪技法,而且还不老熟练的。算不上大厨,只能说做饭不难吃。
这种新奇的玩意儿自然是吸引了这些年轻人的注意。
“同志,怎么卖的?”
“全部都是四分钱一串。有海带、萝卜、豆腐、豆皮、花菜、千页豆腐等等。”
“到是不贵。”
年轻人合计了一下,那关东煮不提。这麻辣烫表面飘着一层红油,看着就油水足。四分钱一串不贵。毕竟人民二食堂没油没酱的炒饼也卖三毛五一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