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团圆(上)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呀真高兴~”
在前往曙光小镇(官方名称为:国家综合科技研究院)的路上,在网咖里干活的技术员们开心的唱起了歌。
今天是个很开心的日子,网咖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搬迁了。除了必要人员之外,所有人和设备都搬走、前往曙光小镇。
这样分担一下网咖的压力,也可以继续加强网咖里各项技术在本时空的落地。
毕竟有很多东西,现在不抓紧搞起来,以后就落后了不好搞了。
虽然网咖提供了很多技术指导,并且可以让大家少走弯路。
但是有的东西还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积累的。就像是材料学的各种试验。虽然说后世有不少结果,但是其中的工艺和详细参数是所有国家都不会公布的。
每一种材料,每一种处理工艺都需要自己反复试验得到结果才行。
李锐就知道一个故事,元时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带式录音机在中国风靡了起来。国内也开始仿制随身听。以当时的技术来说,随身听其实已经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玩意儿了,国内很多工厂都可以做。
但是当时国内仿制的随身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使用寿命很短。所以到九十年代初期,一台国产随身听的价格可以压到一百块钱以内了。
但是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随身听卖一千多还是有很大的市场。
真不怪当时的老百姓崇洋媚外,主要是当时国产随身听一个磁头的使用时间大约就两三百个小时,有的还更短。如果听歌听的多,长时间使用并且不注意清洁,基本上两三个月就坏了。
而更换磁头这种事,当时除了大城市可能可以维修外,其他小城市的修理工根本干不了。
同理,一样容易坏的是随身听附带的国产耳机,很多时候听两个月就只有一边有声音了,或者是出现噼里啪啦的异常响声,要么就干脆直接坏了。
而同期索尼的随身听虽然一千多听着很贵。但是一台机器,即便是不怎么清洁也可以用五六年。算起来其实还省钱。
为此,中国当时的半导体产业公司们还联合一起开了会。研究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大家一开始以为是我们磁头用的材料不行,于是大家在磁头上堆料。但是堆料把成本拉高了,却依旧无法达到和索尼磁头一样的使用寿命。想要使用寿命长,就要进口索尼或者松下的磁头。
明明我们用的基础材料已经比索尼的好了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技术攻关一直搞到98年,上海研究材料的研究院终于给出了答案:我们的热处理不行,热处理磁头材料时的温度低了,回温快了。就这么一个问题,导致我们磁头寿命不足。
最后得到这个答案的一堆厂家都痛惜的拍大腿。因为答案知道的太晚了,九十年代末了,人家都开始推光碟随身听了。磁带已经是江河日下了。
所以磁头处理是我们做不到吗?还真不是,上海的研究院给出答案后,国内很快就能生产合适的磁头了。
这就是在材料学上欠下的债,因为没有海量的数据支持,我们企业工厂在生产某些产品的时候就无法第一时间找到最合适的材料。最后的生产只能是事倍功半。
网咖可以抄近路,直接抵达答案。但是材料学很多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需要在试错路上的一组组数据。因为今日认为无用的东西,在其他地方未必无用。
很多品类都有类似的故事。
比如说引擎的密封橡胶圈,你不会做的时候一个卖你三五百,还不一定有货。想要买?要配货的!你要再买一堆别的才行。
等你会做了,一个成本只要五毛钱。
这方面中国交的学费和智商税太多了。
不仅仅是李锐知道,网咖里很多技术员们都知道。
各种材料、热处理、切削加工工艺等等等等,一堆需要大量试验才能得出完整数据的东西之前一直没位置完全展开。现在可以展开了,大家都很高兴。
等到大巴车停在小镇之后,技术员和科学家们下了车。大家都高兴坏了。
“哇!大家看啊,这个车间真大!冲击设备也放好了!还有疲劳测试的弯折机器也准备好了。再也不用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排队等地方用了。”
材料学的技术员们兴奋的看着新的车间。
热处理工艺技术收集的技术小组也满意的看着自己的新工作场所。
“这里好啊,这么多架子。以后做对照组的东西好放了,不用害怕占用别人的空间了。”
几大食堂众多炊事班和炊事员们则对全不锈钢制作的后厨显得异常开心。
“呵!这大灶台,这不锈钢水池!瞧瞧还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