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城的人
建楼这种事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弄。
独栋好弄,小区不好弄。
单家独院的生活系统好弄,上千住户的小区系统非常难弄。
李锐的网咖吸收后世经验之后,专门培养了一支专业团队。
搞建筑是个大事,必须要有专业团队去做。一拍脑门就决定盖个啥啥啥的事情不能在随便发生了。
这支专业团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次小试牛刀了。
因为住房问题并不是仅限于元时空后世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巨大难题。
为什么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呢。因为达成这两点太困难了。
而这个时期的新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和挑战。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相继解放之后,除了粮食供应问题之外,最大的难题就是住的问题。
从四惠河外棚户区再到苏州河两边的老百姓,从秦淮河两岸再到珠江两岸,所有能落脚的地方都挤满了来城里讨生活的老百姓。
大城市对周边劳动力的虹吸效应从来都不是元时空后世几十年才出现的。相反,自从商朝立城,城内为国民,城外非国民开始,成为城里人就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本时空公元前1000年——公元1954年)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为城里更安全,而且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耕种面积不够,农田真的只能说饿不死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实在是没戏。
城里的生活比农村好(本时空1954年相比)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农村想要过上不错的生活,能走的路其实不多。
一是经营集体农场,将农民变成个职业,成为工人的一个分支。职业农民,阶级:工人。
大型农场才拥有更好的抵抗天灾的风险,也更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粮食供给。
同时也减少城乡交换之间(工业品与农业品交易)巨大的行政成本。因为小农的结余太零散了。
二是集村并寨,吊庄移民。将零散的农村人口集中起来,将那些零散几百户的村子都集合起来,形成几千几万户的乡镇或县城。在进行工农业的整合发展。
第一件事,现在的新中国已经在做了。而第二件事受限于现在的资金和物资压力,展开很难很难。因为集村并寨不是喊一喊口号就能完成的,需要给合并的村民修新的房子,分新的土地。
而这其中还有隐形的矛盾。那就是给新移民的村民修建更好的新房,那么本地的原住民要不要修?不修?等着几千人开群架吧。不打死几十上百人是不会停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所有人都有新房子,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并且在扩张工业和服务业,吸纳更多人脱离土地的束缚。
这个最好的办法需要海量的资金和天文数字一般的物资做后盾支持。因为其本质是消灭传统农村小农经济模式和传统农民阶级,将所有人都转化成为工人阶级。这很难,是条不好走的路,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农民人口占绝对多数。
但是不好走,这条路也要走下去。因为不走,就永远不会达到想要去的地方。
而现在,在网咖的技术支持和学习了网咖里各种资料的专家指导下,中国产业配套升级发展极快。
元时空之中,新中国建国后最难的问题就是中国是属于资产绝对稀缺的一个国家。在资本近乎于无的状况下,新中国如何赚取第一桶金?
元时空之中,抗美援朝作为重要诱因,让中国获得了苏联重工业转移的机会。
而本时空之中,新中国不仅仅是从苏联获得了重工业转移的机会。
因为网咖带来的技术,中国真的开始向资本主义国家薅羊毛了。就像是现在的南京,主力产业便是半导体、电视机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以及兵工厂、机械厂等等等等)
而这些产业又因为外贸(不论是正规的还是香港、南斯拉夫走私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产能需求的进一步提高。
其带来的结果有两个:一,工厂工人的收入提高了,连带着整体服务型产业的收入都提高了。工人有钱了,市场上的经济就显得更繁荣了。
二:因为产业扩张,导致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不断的提高。破天荒的,南京城里第一次出现了用工荒。
城里的劳动人口不够用了!这是解放前从未想象过的。从秦淮河、夫子庙周边到处都是等工作的人。那些地方是从前的劳动力市场,那些没有长期工作的人都在那儿等着每天打零工平日结就这样,还会有很多人每天都找不到工作。
现在倒好,这些往日里等工作的人都不见了,金陵城里现在只要你踏实肯干,到处都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