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第2/3页)

这种牛在中国很少见,虽然说在19世纪末期就引入中国了。但是一直没有做好本土化的养殖和育种。所以量极少。

这种原产荷兰的荷斯坦奶牛(黑白花牛)是目前生类中产奶量最高,质量也是最好的。

欧洲之所以更习惯吃各种奶制品,就是因为这牛产奶量太高,要想办法制作各种奶制品来长期保存这些奶。

“阳早和寒春夫妇来到中国的时候变卖了他们在美国的农场,凑出来的钱买了几头最好的荷斯坦种牛千辛万苦的送来了中国。”

厂长这么说着,但是杜建明和王耀武等人看着入目所及,至少七八百头的奶牛,他们皱眉。

“等会儿啊,厂长。你说寒春和阳早夫妇买了种牛来中国,我们是很佩服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是几头种牛……你们这这么多奶牛……不大对劲吧?你把它们累死,它们也没法子啊。”

这是他们的疑问,也是其他功德林学员的疑问。

“这个嘛,因为我国其实零散的还是有一些当年的荷斯坦奶牛留下的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发明了冷冻牛精的技术。”

厂长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冷冻牛精的概念和人工受精的概念。

这些东西听的功德林学员们面面相觑,有的人莫名的有些蛋疼。

“这,公生不用和母牛交配,它们就能有孩子了?”有人摸着头发挠头道。这超乎了这些人的想象。

因为这还真的是个黑科技。网咖采购了一批后世的成品技术设备。对于网咖来说,有的时候需要发展基础,但有的东西必须黑箱科技直接跨越过去。

比如说奶牛养殖,除了饲料缺口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种牛稀少。

元时空之中,中国荷斯坦奶牛的数量一直不够多,虽然说农业部门一直想要发扬壮大这个奶牛种类。但是一直不行,自然繁衍种群太慢了。

并且迸集杂交的奶牛最多不能超过四代,四代后在继续杂交,奶牛的各项指标都会大幅度的退化。属于得不偿失。

所以还必须保留一部分原牛种,作为种牛使用。就这么搞,中国奶产品发展的极慢。

在元时空那个时间,也就是没有网络,没有《读者》等杂志,不然肯定会有一篇文章叫做《农业王冠上的明珠:荷斯坦奶牛》。

元时空之中,中国在七十年代中期才掌握冷冻牛精的技术,在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给牛进行人工受精。

这才在八十年代开始拉高中国人均奶制品摄入量。

肉蛋奶,强化一个民族的基本营养。

主席青年时写过文章《体育之研究》,里面提到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并且在建国后指导教育工作时多次提出:不要让学生只坐在课堂里读书,要把他们赶出去,去操场跑起来跳起来。增加体育课的比重。身体的强壮是和学问的高低一样重要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文化课的占比,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太重了。这对青少年的发展不利。

以主席对青少年身体强壮的在意程度,他对青少年营养的摄入有着极强的关注。

网咖带来的技术需要花费一些后世的钱财,但是却可以加快本时空农业养殖技术的大规模前进,这才是叫做花小钱办大事。

元时空中在七十年代才完全掌握的荷斯坦奶牛与中国本土牛种的杂交技术,提前了二十年问世。

阳早和寒春看到这些技术论文的时候欣喜若狂。他们按照论文上的方式在三边农场开始将荷斯坦奶牛与本土三河牛进行杂交。

当第一只牛犊在海明威去拜访他们时顺利产下后的一年,人工取精、人工受孕的技术开始在牧场大规模推广开来。

从三边牧场取来的优良牛种,通过冷冻技术运抵各养殖场。与适合的当地母牛进行杂交。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中国荷斯坦奶牛开始遍地开花。

技术上的一个前进,在农业、养殖业上便是一个阶梯越级式的大跨越。

双塘养殖场已经有了七百多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了。而阳早和寒春也有了新的任务。他们不再是三边牧场的高级技术员工程师。

他们被聘请为中国农业部奶牛养殖行业的专家顾问。并且在天津、北京、内蒙为他们和相关技术人员开了三个研究试验的农技站。

“今岁粮食大丰收,牧料也大丰收。经过悉心培育的奶牛,它们的产奶量也极高。”厂长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有藏不住的笑容。

“有多高?”杜建明好奇问道。

厂长说道:“一头母牛,一年平均产奶六千公斤!”

“六吨?!”

“对,这是咱们养殖场第一年产奶。从牛培育、养殖、产奶,我们花了整整三年半,但是现在到我们出产成果的时刻了。”厂长带着众人前往另一个产奶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