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兄弟只配吃炸糕
袁隆平高兴的给在自己所在展台前的市民们盛饭。当然,这种展览会上的试吃,量都不会很大的。大概的量就是张福一口的量。
展会上有吃的,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一件事。虽然说给的饭不多吧,而且也没有下饭菜,但是这年头大家对能白吃到一口热腾腾的大白米饭还是很开心的。
张福一口吃下去这米饭,在嘴巴里细细咀嚼其中的滋味。他颇为惊讶的发现,这个米饭真甜啊!
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是巨大的。就像是米饭这东西,在南方是属于主要粮食,到了华北地区则主要吃面,而在向北的东北地区则又是主要吃米了。
当然这不是说地处华北的北京人就不吃白米了,只是很多人家吃的比较少,吃饼和馒头之类的吃得多,米饭也是有的,工厂食堂一般也有米饭卖。
只不过这年头不是谁家都能大白米饭一口气吃到饱的。这属于细粮,很多国人现在吃的米饭都是两掺米。有的是高梁米掺白米一起吃,有的是大米掺小米一起吃。还有一些其他吃法,但是纯吃白米还是有些奢侈。
比如在张福家中,只有老爹上班的日子里,妈妈会给老爹专门蒸一大碗纯白米饭。因为老爹张祥要去钢铁厂工作,属于重体力劳动。
自己和弟弟们以及妈妈都是吃一半高梁米和一半白米的两掺米。这主要就是为了省钱,毕竟高梁米的价格只有白米的一半左右,但是高梁米是真的不好吃。每次吃,张福都觉得有些粗粝。
家里只有每个星期日的时候会煮一锅白米饭或者是白馒头给大家吃,算是一种改善生活吧。
毕竟张福家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尤其是他和四个弟弟,饭量可大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话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桂花都只能在粮食上面想方设法的让大家吃饱,但又不会过度的开销家庭开支。
就像是曹文清的家庭,其父母收入其实是与张福家接近的。
但是曹文清因为是独生女,所以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就要宽裕许多。至少曹文清是可以做到每天吃白米饭吃到饱的,在这个年代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不过这也是因为最近两年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而且大家又上调了一级工资的缘故。
张福也不是没有吃过纯的白米饭,但是像这么软糯香甜的,他还是第1次吃。即便是没有下饭菜,他觉得自己都能干上一大碗。
和他一样的北京市民不在少数。
“这米饭怎么这么香啊?”
“不光香还甜呢!”
“同志,我问一下这是什么品种的大米?我们市面上现在能买到吗?”
袁隆平所在的展台瞬间被北京市民给包围住了。
袁隆平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毕竟他可不是原时空那个身经百战,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农业学家。现在的他只是初出茅庐,刚刚崭露头角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农业工作者。
被北京市民包围后,他有些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向大家介绍这款,他们在湛江新弄出来的品种大米。
一开始湛江农科院大米研究所,主攻项目是杂交水稻以及后世的良种培育等。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原时空后世的良种被他们想方设法培育了出来。
有的则是在培育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毕竟生物上的事情谁都说不准。
就像他们现在弄出来的这款新的大米品种,湛江优选1号。抗倒伏能力极好。而且在肥料和水力跟得上的情况下,亩产能突破1200斤。不过这是在一群农业技术人员精心田间管理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产量。
如果是普通农民种植,如果肥料和农药跟得上的话,也能够差不多达到800斤左右的产量。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在广东一年能产两季,而且他和那些早稻不同,早稻的口感一般偏渣。
很多在东北吃惯了一年只产一季稻米的东北人,偶然去南方吃那些一年两产或者是一年三产的稻米。纷纷都表示南方的大米非常的难吃。在他们东北,如果这种米饭要敢收钱,是会被客人打的。
而湛江优选1号做到了一年两产而且大米口感还保持的相对不错。
看看这些北京市民的反应就知道了。袁隆平很欣慰,他们农科院现在在湛江搞了这么几年,总算是出了一些成果了。
几款新型的稻米,要想办法在合适的地方推广开来。伴随着之前杜邦和中国达成的秘密协议,杜邦援助的化工设备也大量抵达中国。
大型化工厂已经开始在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城市开始修建。
复合肥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这一切都给从事农业研究的袁隆平和他的同伴们提供了坚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