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准备的和添乱的(第2/4页)

不光是堵,更重要的是疏。虽然说长江的淤塞不像黄河那么夸张,但那也只是和黄河相比罢了。

实际上长江的淤积这些年其实也挺严重的。

五十年代国内其实没有很好的清淤船。毕竟国内造船能力有限。而且清淤设备也不够,所以清淤行动动用了沿河两岸数以百万计的民力。

这件事情被潜伏在内地的国民党特务发回台湾。台湾那边的蒋介石大肆宣扬新中国又开始施行征发徭役了!

并且配上了解放军拿着皮鞭驱赶老百姓干活的图片。然后说被征发的老百姓过的多么多么苦。

反正就把封建时期那些被征发徭役的民夫的日子往现在新中国头上按就是了。

不过中国人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就像是九江段清淤船[九江清一号]船船长季东来就不这么觉得。

他驾驶着由水泥打造的清淤船,趁着今日风雨小,正在加紧运送物资。

之前所提的各种取巧的办法中就有这样一个: 水泥船。

这是特定时期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水泥穿自然是比不上正儿八经的钢板船,但是在现在钢船制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模板灌注钢筋水泥的水泥船应运而生。

这玩意儿在历史上之中也出也现过。就是建国初期船只紧张时期的特殊产品。而这个时空之中,这玩意儿的作用被放大了。

临时搞清淤船,苏联也没那个产能啊。但是从苏联采购各种零件,在国内组装清淤设备却是可行的。再加上水泥壳船在本时空的大量推广。(虽然使用年限不长, 投入性价比不高)这就算是土法炼钢,但至少钢是出来的。在土法也比没钢好。

先解决有没有,在解决好不好。在新中国治理长江和黄河的淤积工作中,这些水泥船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平日,它们也是重要的航运工具,承载了大部分的运货能力。

季东来的船不算大,加上他一起,全船一共只有五个工作人员。他是船长兼机修工,其他人则是水手兼杂务工。

“他妈的,今年的雨水怎么这么大啊!”因为九江多条支流水位上涨,水流变急了,现在在水中开船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尤其是水泥船的扛横向冲击的能力很差,这个时候其实很考验技术。

“船长,我们运的这些布是啥啊? "水手看着外面的风浪,有些担心。

“为啥这么大水,还要咱们运啊?”

"帐篷。说是野外临时住宿用的东西。我也没见过这些玩意儿,还有之前我们还运送了好多东西,你们忘了吗?好像都是野外扎营用的。”

季东来的语气之中隐隐有一些担忧,因为运送这些东西可不代表什么好事儿啊。

上面是觉得九江要守不住,准备让人全撤出去了吗?

其实季东来就想的并不对,如果可以的话,从中央到下面没有人会想着要放弃九江。目前九江是江西的重工业区。

九江一旦受在整个江西的工业化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其重要程度与武汉三镇对整个湖南湖北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只不过凡事都是未算胜,先算败。应急预案总是要先把最糟的情况预设起来。

万一九江保不住,那么将会有几十万的灾民流离失所。

如果有这么多的灾民,那么国家就要考虑好如何安置他们。

所以从今年4月份开始就有大量的物资运送到九江以及周边县市,其中包括大量的净水片消毒剂。

各种密封的应急食品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先放起来的。帐篷等物资之所以拖到现在,真不是国家不给,而是生产这样大量的帐篷根本就不是现在的中国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这些年其实一直都在生产帐篷,因为除了民用之外,军用需求也非常多,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需要大量的野战帐篷。

国家只能够优先将生产力先倾斜到近在咫尺的朝鲜战争上。

等到53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国内才有余力将生产的帐篷转投到更多的民用领域,尤其是为了五四年可能会出现的洪涝灾害而做准备。

这样自然会稍微晚一点。所以季东来他们才需要加紧运输。

趁着现在九江的水位还并没有真正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航运也没有彻底断绝的时候,能运多少物资就先运多少物资。

当季东来的水泥船小心翼翼的靠在现在还能停泊的码头上市。

季东来发现码头上已经堆满了各种物资。码头搬运工人甚至都不够了。有许多人是穿着其他工厂工作服被临时调派来进行搬运的,还好,今天雨小只是蒙蒙细雨。

很多人就直接将衣服脱了,系在腰上光着膀子干活。

“工头!我这上面全是运来的帐篷,赶紧搬下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