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2/5页)
他写了两次这样的文章,第一次被警告,第二次被抓起来关了一段时间。他一出来就抓紧跑路了。
有时候李锐甚至有些羡慕胡佛那种先杀后问的权力。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共产党这么做就不是共产党了。就像是主席一直说的,一定要有一把枪指着自己才能一把枪指着敌人。 如金福瑞和蒋昌华这样的人,他们润去国外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省的这些人来回蹦跶,在你脸上恶心你,但是又不会去踩死线,让你真的又借口把他们给做了。
说不定他们自己去国外,反而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机缘呢。
和金福瑞与蒋昌华一样润出去的人不少,尤其是李锐对文化界旧文人的清洗越来越多后。很多人都选择直接润了。
所以和金福瑞一船润来美国的家伙是当真不少。
这群人在港口远眺纽约的时候就已经激动的不行了,等到下船之后看见纽约的繁华和车水马龙之中,这群人更是激动的不能自己了。
“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啊!”有人一下船就当即跪在了港口的水泥地上,并且狠狠的对着自由女神像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
“老兄你这是干什么呢?”有人忍不住问道。
跪在地上的那位仁兄一本正经的说道:“咱们现在是到了美国的地头上了,这要求美国的神仙保佑了。”
蒋昌华听闻这话,忍不住嘲讽式的笑道:“老兄,那是自由女神像!不是什么神仙像!”
跪地磕头的那个老兄却道:“女神怎么就不是神仙了?”
这老兄说完话又跪下去磕了好几个。周围一起润出国的前中国人们有些嫌弃的和他拉开距离。
刚来美国,这群人内心有着无数的幻想。因为从四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在渲染自己是个多么多么高尚,多么多么自由的国家。
反正在港口看到的一切都能证明这个国家确实很强大就是了。
仅仅是马路上车水马龙的镜像和港口来往的白人们衣冠楚楚就能看出来这个国家的富裕。
金福瑞和蒋昌华已经开始期待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了。
只不过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干的。他们下了船才需要面临第一个难关。
“你们在美国有保人嘛?”入境海关把这群华人全都给拦了下来。
现在这个年头出入境其实不那么严,尤其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基本上你只要提供了身份证明然后缴纳一笔钱,你就可以成为美国公民。
蒋昌华和金福瑞看见前面几个来自法属非洲国家的黑人都入境了。而他们这些前中国人却被拦下了。
不仅仅是被拦下,他们还被带去单独的房间关了起来。期间费了很多工夫,打了很多电话,还缴纳了四百美元的所谓保证金,他们才算是出来。
出来之后蒋昌华从卑躬屈膝的笑脸一下子变成骂骂咧咧。
“妈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美国的黑皮狗子比民国的还黑!什么玩意儿啊!我呸!”
蒋昌华和金福瑞是通过当地的华人商会做的保,还要给华人商会一笔钱呢。前来接他们的华人商会代表似乎见怪不怪了。
他用一口带着广东腔的国语说道:“美国是这个样子啦。你们还想要什么。我们华人在这里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快点走啦。”
这个年代华人出国,第一个落脚点一定是唐人街。因为这个地方基本都是华人,相对来说比较好生活。
即便是英语水平不行,在唐人街至少还能买到饭吃。
相比于纽约的白人街道,唐人街就显得没那么高大上了。这里相对拥挤、稠密和狭小。
因为唐人街的居住密度比较高。蒋昌华和金福瑞来之前都在香港把钱全都存进渣打银行了。即便是来美国,他们身上也还是有些积蓄的。5
和其他润过来的人一样,他们也是先选了唐人街做落脚点。
住一个房子佳着,等到熟悉美国之后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但是这一住下来啊,他们才发现想要在美国找个事情做超乎他们想象的难。
金福瑞和蒋昌华都会英语。尤其是蒋昌华,他的英语很好,毕竟家里当年是开洋行的。
在国内的时候蒋昌华最喜欢显摆自己的英语了。尤其是在上海的西餐厅或者是西洋点心店咖啡厅之类的地方。
点个咖啡不叫咖啡,要说“waiter(服务员),来杯LATTE(拿铁)。”
吃牛排的时候要说:“来一份七成熟的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
黄油也不叫黄油,要叫“白脱”(BUTTER)。海派风情是这样的,就因为这种土洋结合的英语,导致历史上后世很多人还分不清黄油和奶油。因为不少海派西点店里还要写【白脱奶油号角】这样的点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