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惊了窝子(第2/4页)

就像是西湖边的白沙茶社,从前可是高档的很呐。两个人进来喝茶吃点心没有三五块钱根本结不了账。

现在一楼改成了散台,提供几分钱到几毛钱的茶水,还有一毛钱四个的馒头,或者一毛钱两个的包子。

变成了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场所了。

茶馆里还新增了一个收音机的喇叭,每天定时放广播节目。杭州市民可是把这种茶馆当成消磨时间的好去处。

有时候家里不愿开火了,傍晚去那儿买俩大包子也是好的。

白沙茶社二楼的包厢内,从前《艺林文摘》的主编张艺林正和《沪报》的主编金福瑞坐在包厢内饮茶。

现在已经是星期六了,距离解除全国一百多家报纸资格的文件已经过去了五天。张艺林还是和失了魂一样,因为他的《艺林文摘》已经被取消了办报资格。

金福瑞也不好过,《沪报》算是大报纸,但是被裁撤的版块非常多。因为考核不过关,《沪报》关于时政、经济等版块全裁了。现在只能报道上海市内的市井新闻。

“福瑞兄,怎么就到了这步田地了呢?”张艺林失魂落魄,从前精明强悍的打扮不在,现在的他变得不修边幅胡子拉碴。

金福瑞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去年的时候他刚五十岁。但是保养得当看起来和三十六、七的中年人无异。但是才过了一年,五十一岁的他现在看起来就真的和五十一岁的老头一样了。

“为之奈何?”金福瑞叹息了一声:“原本今年的行情就不好。我的《沪报》原本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销量了。不被裁撤各种版块的话,我也要撑不下去了。艺林贤弟你的《艺林文摘》呢?”

张艺林嘴皮子动了动,然后不甘愿的说道:“十月刊的销量只有五百多本。”

“这么少?!”金福瑞都为之愕然:“今年年初是不是每个月还有五千多本的销量吗?这五百本岂不是还不够印刷厂开机的钱?”

张艺林愤愤道:“这就是李锐可恨之处!我们写文摘写的好好的,本来和他们搞报纸新闻的没什么瓜葛。可是今年年初的时候,那个李锐找了什么赵树理他们,搞了一个《曙光文摘》。”

金福瑞想了想:“我知道,《曙光文摘》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主编是赵树理。赵树理说什么要搞一个“山药蛋派”,说要让文章和农民卖的山药蛋子一样。写的文章大多俗不可耐。”

“是啊!”张艺林愤恨道:“真是俗不可耐。你看看那些文摘里写的都是什么啊。什么《小二黑结婚》、《饲养员赵大叔》、《好人田木瓜》。这都是些什么啊。”

“还有里面的作者,什么马烽、西戎。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还有李锐让老舍、叶圣陶、郭沫若搞得《进步文摘》,写的都是什么?《北京三年变》、《龙须沟》。尽是一些媚上讨好的文章。”张艺林愤愤道。

他没有喝茶,而是从自己怀里掏出一个酒壶,里面装着一壶黄酒。他愁闷的喝了好几口。

“当真是一点风骨都没有。要么是去讨好田舍郎,要么去讨好上面。文人自己的风骨呢?不结下,不魅上的风骨呢?”

张艺林很烦闷。金福瑞更烦闷,自从李锐快刀斩乱麻把他们这群旧文人一口气扫进垃圾堆,取消掉他们的发声平台后。金福瑞就想着能不能反击。

他四处发电报找帮手,但是回应大多是泥牛入海。和他一样不甘心的人也有,比如说北京民众日报的一个副主编。

他们都在找帮手想要反击,但是找来找去却发现形式比他们想的要严重。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口气撤掉上百家新闻报纸和文摘,那肯定是个大事。不说上面如何震动吧,就是下面的老百姓也能知晓吧。

平常看的报纸和文摘没了,总会问两声吧。到时候给李锐扣一个一言堂的帽子不难吧?

但是这五天来自己走访了多个曾经的主编,但是得到的答案都不尽然。

有的报纸文摘在李锐把他们除名之前就已经陷入了经营困难。有的更是已经半年开不出工资,连发型日期都不稳定了。

像是《艺林文摘》这种杂志,在五零年的时候在江浙沪地区也算是大杂志了。每个月出一本月刊,销量基本能有一万多本。那时候多风光啊。

后来李锐出现了,带人开始搞《朝闻》搞《漫画新时代》,大家的销量都受到了冲击。《艺林文摘》从巅峰时期的一个月一万多本的销量掉到了五千多本,但是也还不错吧。

结果谁能想到仅仅不到一年,他们连五千本的销量都维持不住。只有五百多本了。

金福瑞喊来店里的伙计,他拿出钱给伙计道:“我看你们茶社旁边有个书社。帮我买几本书回来,给你一毛钱跑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