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都被踩爆了(第2/3页)

尤其是当色泽红亮的牛肉出锅,孙长路师傅和他的工友们一人一筷子夹着牛肉吃时那种满嘴牛肉,嘴里还冒着热气的画面,那种畅快淋漓的满足感是最吸引人的。

“可恶啊,我也好想吃啊!”看着电视里那些中国工人大快朵颐的快乐,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电视里,孙长路师傅等人吃的心满意足,画外音道:“这就是孙长路师傅等人所面对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制作罐头。而是将鲁师傅这样烹饪出来的菜肴压缩进罐头内。”

“这不仅仅是对厨艺和调味料的考验,同样也是对中国食品工业的考验。”

《微观的世界》BGM响起,画面切换到了一个像是实验室一样的地方。

(此处有BGM)“制作这样的罐头,不仅仅需要孙师傅这样的工人,鲁师傅这样的大厨,还需要王教授这样的科学家。

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将中国的美食以现代化的方式保存起来,运送到万里之遥的朝鲜。”

伴随着画外音的介绍,大家看见的是在这实验室一样的地方,王教授和相关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的尝试。

在这种看上去就像是高级科研场所的地方,一群穿着白大褂打扮整齐就连头发都一丝不苟的人反复做着各种试验,以便将鲁师傅的菜肴最完美的还原进罐头内。

音乐、画面、剪辑、节奏,无形之中串起了一条线。,?鲁师傅和徒弟们在灶台的火焰前交织着水与火的艺术,孙长路师傅和工友们工厂里演奏的是现代化的序曲,王教授和科研人员则在实验室里将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一起。

三个画面,三个时空,交融又和谐。大家一起为同一件事而努力。当一扇扇牛肉被送进干净的工厂,经过各项卫生处理洗干净切割好。

再经过干净的机器和运输带,经历一层层的调理。当它们成为罐头时,所有观众居然有一种“真不容易啊,居然真的能成功”的感觉。

出罐头那天,王教授、鲁师傅都来了。

当第一个罐头下了生产线时,鲁师傅既兴奋又不安,他忐忑的问着王教授:“成了吗?”

王教授点点头:“成了。”

孙长路师傅拿了一个罐头过来:“王教授,鲁师傅你们是最后的质检员。看看,我们生产的罐头有没有问题?”

罐头盖子被打开,大块大块的牛肉浸润在油香四溢的汤里,稍微加热香气扑面而来。

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鲁师傅脸上的幸福之色溢于言表,吃完后他闭着眼睛半晌才猛然睁开道:“好!”

王教授和孙师傅也尝了一口,两人都竖起大拇指:“好!”

画面一转,一批批的罐头开始在流水线上开始大量生产,《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作为背景音乐播出。

壮阔的音乐一出,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不言自明。(此处也有BGM)而这些罐头伴随着颠簸的镜头一路向北,它们将登上火车,坐上汽车,翻山越岭人背马驼。

最终和它们的同伴一起被送到志愿军战士的手中,成为温暖志愿军战士的美味佳肴。

当《舌尖上的中国》响起时,是志愿军一张张的笑脸,是他们庆功宴上丰富的饮食。

是他们战胜敌人后的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段评有BGM)这一段影像在欧洲播出,不是广告却胜过所有的广告。

志愿军在前线大口吃着这些肉罐头时的那种满足感不是假的。

因为里面的影像和镜头语言无不向观众传达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罐头产品是高端的,是不同于欧美同行的产品。

欧美的午餐肉罐头,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工业食品。

而中国的罐头却把大酒店里的菜肴浓缩进了罐头。

一个只是专门为了罐头而诞生的食品,不管好吃不好吃只是为了方便。

而另一个则是克服种种困难将传统美食放入罐头。

这些内容都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这就是不是拉踩胜过拉踩,于无声处踩爆对手。

这已经不是电视媒体对传统纸媒的降维打击了,对同样的电视媒体来说也是降维打击。

这段剪辑和镜头语言,其中很多部分都是摄影干事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模仿。

所有的学徒都是从模仿师傅开始,只有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们才能彻底离开师傅的扶持,走出自己的天地。

现在基地里的摄影干事们所做的一切,在李锐看来只是一场对后世传媒的拙劣模仿。

但是他并没有给大家压力,他相信这里总有人能在模仿后走出自己的道路,他们只是需要时间。

而现在,他们拙劣的模仿已经足够对同时代的同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了。

这段模仿后世《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已经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