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他们怕了(第2/3页)

“因为理论政策永远都是理论。任何政策制定到执行,落地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这一点大家要打好预防针。如果一开始制定的政策和构想被推翻,各位也要知道,这是对事不对人。”李锐把话说到了前面。

因为理论设计如何完美,落到实际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实地操作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变数。

“这里面,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纺织行业。而棉纺行业现阶段有两个东西最关键。

一个是我们的物料种植,包括王将军在新疆已经开始搞的棉花种植。以及我们内陆地区可以种植的麻。”

“另一个是真正的大头,我们中国五亿人口能不能穿上衣服就靠它了。那就是化工化纤行业。”

“资料大家已经有了,你们给我提出的计算。李志方同志,化纤行业的技术公关问题将由你领头。

相关的产业我们之前也计算了。现在我们能生产的设备我们生产,能进口的设备进口。如果有无法生产和进口的,我来解决。”

李锐点了一个人的名字,李志方,新中国化纤行业开拓者之一。

后世很多人买衣服会追求全棉或全麻制品。

甚至很多人谈起化纤布料的衣服就充满鄙夷。

但实际上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把中国所有可种植的土地全种上棉花,也不够中国人穿衣需求。

中国人想要人人穿暖,化纤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可以走的一条路,化纤后面跟着的是中国的穿衣需求,化纤前面顶着的则是中国的石化工业。

李志方点了点头道:“李主任,放心吧。有这么多资料支持,我会让我国化纤行业笑傲全球!”

他很自信,因为李志方可以有这样的自信。

因为在1943年季志方已经成为全美最大人造丝公司的总工程师,1944年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专门研究员,研究方向就是人造丝材料。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李志方立刻辞掉了他在麻省理工的优厚工作,同年十一月买了船票马上回国。

“李主任,给我七年……不!五年的时间!只要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稳定能保持这样高速增长且稳定的五年。我保证完成中国人基本的穿衣需求。”

李志方在看见李锐拿出来的报表,其中有大量投资到石化和化工化纤领域,他就忍不住开始激动。

在历史上中,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和同志们一起筹建了新中国的涤纶、腈纶等化纤面料的全套产业链。

也是新中国开放后能够接住海量服贸订单的底气。

中国人寒冷了太多年了,五十年代不说其他不发达的地区吧,就说现在的首都北京。

在这儿,你别说穿多好,你要是能常年穿着不打补丁的衣服上班工作,那单位里的阿姨大妈上赶着给你介绍对象。

为什么啊?因为你连一身打补丁的衣裳都没有,家里条件肯定好呗!

吃不饱穿不暖依旧是这个时代新中国的底色。

李志方说到:“咱们国家老百姓太苦了。虽然我这话说得有点丧气,但是现在阶段,美国老百姓基本上已经不为穿衣问题发愁了。”

“就算是农业州的小工,也至少能买得起一身还算过得去的行头。咱们国家还有好多老百姓,家里连一条没打补丁的裤子都没有。”

李志方这话说得没错,在场的众人都纷纷点头。

李锐道:“李志方同志说得没错,我们费尽心思搞外贸为的是什么?为了拉起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轻工业、重工业、化工业还有以后的机械化农业!而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同志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底色是什么。我们搞这一切,为的就是让我们的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那些老牌工业国家的老百姓日子好过了,我们的老百姓还在饥一顿饱一顿。”

“今年我们的订单数量上来了,外汇多了。不管是以物易物还是外汇购买,我们都可以弄到更多的物资和机器了。制药行业要继续推,游戏行业要狂推。它们不是印卡,它们是直接在印钱。”

“我们要争取趁着这股东风,直接为我们国内创造百万就业工位。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劳动力。”

“还有……”就在李锐还在说的时候,陆光达拿着一摞报纸走了进来。

“李主任,我打断你一下。这是我们展览会开始没多久后,欧美主流媒体的报道。这些报纸通过香港流到我们手上已经好几天了。我觉得你要看一下。”

说着陆光达将一摞报纸交到了李锐的手里。

李锐刚刚看了几页就眉头开始皱起来。

“中国准备用游戏毁了一代年轻人”——纽约时报。【中国秘术制作的肉罐头真相,你真的敢吃吗?】——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