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要不然我们建墙吧(第2/4页)
这里已经是乌泱泱的一大片人了。不仅仅有普通的德国老百姓,他分明还看见架设起摄像设备的东德电视台和苏联电视台。
那幢六层的红色建筑已经挂上了巨大的宣传海报。
分别高举着镰刀和锤子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强壮棱角分明。在他们的身后则描绘着雄伟的工厂,一望无际的麦浪。
在工厂劳作的工人,在农庄劳动的农民。在这幅巨型海报的最上端,还有一行非常醒目的大字。
就算是相隔上百米都能看清上面的字“团结的人民音乐会”。
霍华德低声咕哝了一声,这一定是中国人的手笔。因为他们太会搞宣传了,去年他们在东德放电影的时候,搞出了很多漂亮的巨型海报。
很多电影在西德根本没有宣传。但是因为漂亮的海报,很多西柏林的人跑去东柏林看那些中国电影了。
根据去年的统计,每当中国电影在东柏林上映的时候,西柏林这边电影院的上座率就直线下跌。
数据非常明显,比如去年好莱坞的《日落大道》在柏林上映,平常可以坐三百人的电影大厅,首映的时候居然只卖出去五十张票。
因为人全跑去东德看电影了,《日落大道》上映的当天,中国电影《紫日》上映了。
霍华德觉得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上面的人改管管了。但上面的事情不是他这个小职员可以置喙的,他只能是作为一个记录员,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东西传到上面去。
中国小吃节很火爆,从当天下午四点开始,一直到傍晚,人流越来越多。
霍华德也跟着吃了一些小吃,他平心而论,那些东西是真的好吃。尤其是锅包肉和酸菜白肉粉条,把他都吃美了。
如果不是工作需求,他甚至还想要再来点。而今天晚上的重头戏其实不是吃,而是中国人搞得这个音乐会。
一场免费的,在露天的音乐会。
这对于晚上没多少娱乐活动的现在人来说,免费的音乐会就是最好的一个吸引噱头了。
更何况这边还有小吃可以买着吃呢。今天东柏林的警察注定忙死了。
因为东西柏林两方加起来有两三万人聚集在这个并不是特别大的广场上。
这是一场为中国百货商超开业预热的活动,同时也是一场面对西方的宣传。
这场音乐会其实是一场临时起意,因为小吃节的火爆,让李锐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绝佳的机会。
在文化宣传中,李锐有一个宏大的愿望。那就是当科技树点上去后,让全世界戴上中国生产的随身听,播放着中国的流行乐。
而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在后台,二十二岁的魏靖兰大口大口的深呼吸。
她有些紧张,不仅仅是她,还有她旁边的乐队成员们都有些紧张。
虽然已经彩排过很多次了,但是大家依旧是觉得有些激动。因为这是他们“红色乐队”的首秀,而且是直接在外国开唱。
“红色乐队”是李锐培养的一众文化输出队伍中的一支。
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方式有很多种,流行乐和摇滚乐无疑是最好用的方式之一。
苏联现在的艺术形式不是说不好,而是有些过于高大上了。李锐始终觉得,老百姓还是要接地气的东西比较多。
歌曲和舞蹈,还是朗朗上口,容易学习最好。这方面,李锐觉得需要彻底抛开旧社会的演艺圈体系。
因为那个体系很混乱,自己就算是梳理了一遍,其中乱七八糟的事情依旧很多。
所以李锐干脆另起炉灶,培养自己的演员、歌手等等。他们不是明星,演员和歌手是他们的职业,他们需要充分的掌握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凹人设。
在一众培养的年轻人才中,魏靖兰是表现尤为突出的一个。因为她熟练掌握俄语德语,原本是破晓基地技术员的备选人才的。
但是因为天性太爱玩了,所以在最后阶段她被筛选掉了。因为政审人员认为她太爱玩了,心性不定,不适合去基地工作。
不过她的资料李锐也看了,魏靖兰确实不适合在基地工作。但是她有她的舞台,尤其是她除了掌握双语外,外形条件也不错,还喜欢唱歌跳舞。
既然如此,李锐也不浪费她的特长了。去吧,接受培训成为新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一支生力军吧!
而红色乐队,今天将打响他们的第一场战役。乐队里除了魏靖兰外,还有吉他手、鼓手、风琴手等等。
这些乐手基本上都是从文工团抽调的骨干,或者是从上海从前的夜总会里经过改造的老乐手。
“魏靖兰,你紧张了吗?”一个声音传来,魏靖兰转头一看,是中国驻东德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