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社会主义的食堂(第3/5页)

肉食罐头和水果罐头。

针对的都是苏联以及东欧国家急需的东西。

“菠萝罐头、黄桃罐头、荔枝罐头、水梨罐头。罐焖牛肉罐头、番茄牛肉罐头、马鲛鱼罐头、带鱼罐头……”赫鲁晓夫看着这些东西,忍不住啧啧道:“这些东西真的能生产出来吗?”

苏东地区缺少热带水果,能出产的水果以浆果为主,还有一些莓果和苹果。

但是苏联人狂热喜欢热带水果。比如菠萝,苏联人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帮他们长期出产菠萝罐头的地方。

一直到古巴的出现,加入苏联阵营,苏联才算是有了个出产热带水果的地方。

而这些罐头还仅仅只是开始,在后面还有很多彩绘的页面。这些页面全都是一件件漂亮的服装。

模特穿着这些衣服和鞋子摆出不同姿势,阳光帅气。比如说里面有一个工装系列,虽然赫鲁晓夫一眼就能看出来这衣服的设计是根据工厂的工人装改进的。

但是这服装却展现出和和工厂工装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更加简练帅气。

穿衣服的模特五官坚毅,穿着这套衣服给人一种刚强英武的感觉。

赫鲁晓夫都忍不住连连点头:“这衣服真很好看啊。我觉得比法国巴黎现在流行的衣服还漂亮!”

还真别说,别看现在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是势不两立的状态。

但是在时尚用品方面、苏联真的是全面落后。

莫斯科现在最流行的服装和鞋子反而是米兰和巴黎流行过的设计。

苏联的工厂说好听叫借鉴,说不好听叫抄袭。

其实苏联方面也很想搞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尚审美。

但是在美学话语权上,法国在欧美占领这片高地太久太久了。

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巴黎都站在欧洲审美的顶点。

中国人却开辟了另一种风格,周总理给赫鲁晓夫的文件里,其中关于服装的宣传图片以工装、夹克、牛仔、工装马丁靴为主。

一种不同于法国巴黎那种精英阶级西装审美,这种穿看很平名,很工人,又有一种强烈的工业美。

连看了几页宣传图后、赫鲁晓夫忍不住高兴的大笑道:“这才是男人该穿的东西,法国佬的服装和这一比,简直就像是娘娘腔!”

而除了男装之外,还有同样干练的女性着装。

在表达女性美的同时,也把简练适合工作的属性拉满。面对周总理给的商品名录,赫鲁晓夫是越看越喜欢。

里面的很多东西简直就是直击苏联需求的痛点,是苏联最需要的东西。

赫鲁晓夫看完之后忍不住直接开口问道:“这里面的东西全都可以生产吗?”

周总理点点头:“当然,不过需要预售和众筹。”

周总理给赫鲁晓夫解释预售和众筹后,赫鲁晓夫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是从苏联手上申请贷款,先不要说审批时间有多长,就说能不能批下来也是问题。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的侧重是重工业。

赫鲁晓失承认预售和众筹是一个好办法。

而且新中国以国家信用为抵押,赫鲁晓夫倒是不怕新中国耍花样。赫鲁晓夫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走的时候不仅一个人走,还带走了一飞机的样品,和玲琅满目的商品图册。

他被周总理说服了,他决定推动这波中国商品在苏联的销售。

只要成了,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政绩,同时也将为苏联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福利。

当赫鲁晓夫带着一堆中国生产的商品图册和各种样品找到斯大林的时候,斯大林都惊了。

“中国人这是疯了吗?”斯大林不可思议:“他们是不打算发展重工业,把技术研究全投入到轻工业的生产之中吗?”

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在看了中国提供的商品名录,和赫鲁晓夫带来的中国样品,并且吃了中国的罐头之后,斯大林沉默了好一会儿。

最后才说道:“中国人生产的这些东西还真好。如果真的能大规模生产,并且进入到商场的话,我们的人民将因此得到实惠。”

在斯大林的旁边,米高扬在仔细研究了中国的商品名录后摇头叹息的说道:

“中国人生产这些东西的价格十分低廉。如果由苏联工人生产,价格可能要翻一伯。甚至是更多。”

赫鲁晓夫顺势说道:“所以我认为,应该由中国人生产这些东西,轻工业制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现在的劳动力分配已经不足以让苏联再开辟这样大的轻工业生产线了。”

米高扬和斯大林默默点头,赫鲁晓没错。

中国现在有五亿多人口将近六亿,他们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很多百姓的生活还停留在战争时代一样,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