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跨时代的经营理念(第3/6页)
叶季壮更是好奇的打量着李锐,他并不清楚李锐的双重身份,他对李锐的认知只停留在李锐作为新中国的电影、书籍与新闻出版总署部长这个身份上。
当然叶季壮也知道他还管着一个曙光厂。
不过曙光厂级别太高,他还没资格知道里面具体的情形。但是仅仅知道李锐的表面身份,也让叶季壮不掩饰他对李锐的钦佩。
“这位就是李部长?年轻有为啊!我听说朝鲜前线的消息了,李部长带人搞的宣传画册足当百万雄兵啊!美军连溃数百里。第二次战役可谓不战而胜。”
李锐对叶季壮的夸赞则是连连摆手道:“过誉了,过誉了。我就是提了一个点子,真正做的好的还是努力工作的同志们。”
坐在上首的陈云笑吟吟的给李锐和叶季壮两人分茶。
同时对叶季壮道:“老叶,赫鲁晓夫同志来中国求罐头了。你问我怎么看,诺,现在我给你请了个大能人。”
陈云一指李锐到:“不要小瞧李部长,李部长看着年轻。做生意的头脑却精明的很,尤其是和外国人做生意,他可是相当的有经验,知道怎么做生意。”
李锐笑了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说道:“陈云过于夸赞了。两位也别叫我李部长啥的,二位都比我年长,称呼我叫小李就好了。”
叶季壮哈哈一笑:“那我就这么叫了,你也别叫我叶部长,就叫我老叶就好了。你就叫他老陈。”叶季壮指着陈云。
陈云点点头:“对,你就叫我老陈吧。今天我们三聚在这讨论的话题也不是正式开会,不要用官方称呼,显得太官腔了。今天咱们就是随便聊聊。喝喝茶,侃侃大山,聊聊赫鲁晓夫同志。”
李锐点点头没有假意推脱,他说道:“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那就老叶,老陈?”
叶季壮和陈云都笑眯眯的点点头。
“赫鲁晓夫同志来了,是为了罐头来了吧。”李锐中指和食指敲了敲桌子,示意感谢陈云给自己分茶。
叶季壮头微微后仰,然后笑道:“老陈没说错啊,小李你是个大能人啊。我们还没说呢,你就猜到了。”
李锐笑了笑:“不难猜,这个时间段赫鲁晓夫同志急匆匆来中国,唯一的可能就是为了罐头。前线那名叫做谢尔盖的记者写的文章在苏联引起了轰动。”
李锐现在和苏联的文宣一把手扎罗多夫关系极好,两人经常通信,三十一岁的扎罗多夫极其欣赏中国这位比他还年轻的文宣一把手。
两人在文宣领域有很多交换意见,准确来说是李锐有很多建议都让扎罗多夫大开眼界。
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很多文宣一把手都是中老年人,锐气全失。
李锐那种偶尔锋芒毕露的文宣手段更符合扎罗多夫的胃口。
所以两人虽未曾见面,但是通过通信已经成为了好友。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引发的轰动,扎罗多夫叶通过电报发给了李锐,并且询问李锐那种罐头真的那么好吃吗?
通过扎罗多夫的信件,李锐很快就分析出了赫鲁晓夫来中国的目的。
李锐继续道:“这其实不难分析。苏联人其实在食品领域有很大的痛点。”
陈云和叶季壮都来了兴趣,陈云说道:“小李,你继续说。”
“好,苏联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肉制品端到苏联人的餐桌上。他们不是没有足够的猪牛养殖业。他们是无法解决运输上的痛点。”李锐侃侃而谈道:“修铁路时间太长,收益可能是亏损。建冷库,费用将全部由企业承担,国企也承担不住连年的费用压力。苏联有大量的粮食烂在土地里、仓库里、火车上。”
“他们需要一个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毫无疑问,我们的罐头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李锐这么说,叶季壮却微微皱眉:“小李说的这些,其实我昨晚也分析了。赫鲁晓夫同志来华,提出的就是关于罐头制品的问题。”
“但是苏联也能生产罐头,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我们的罐头呢?”陈云也好奇。
李锐却呵呵一笑,他从随身带来的包里取出两个罐头。“这个罐头是苏联的,是我们这边研究罐头前,让人从边境线上和苏联士兵还的。这个是我们的罐头,大家尝尝有什么区别。”
李锐打开了两个罐头,苏联的罐头毫无惊喜,就是午餐肉。
中国这边的罐头是红烧肉。陈云和叶季壮拿来筷子,先吃了口午餐肉罐头的。
他们吃了之后表情有点疑惑。
叶季壮更是说道:“没什么特别的啊,就是罐头的味道。解放战争时期要是有这罐头吃,那同志们就和过年一样。”
陈云也点点头:“是啊,这罐头不是挺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