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跨时代的经营理念(第2/6页)

简单来说就是运力问题和仓储问题。运输问题很好理解,苏联太联大了,铁路网络实在是无法覆盖到每一个地区。

而现在苏联的汽车产能也不能满足苏联国内的需求。

还有苏联火车的调度计划的落后等掣肘。

而仓储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新鲜的猪肉牛肉最大的问题就是仓储,你要么把活猪活牛直接拉到如莫斯科一样大城市的边上宰杀,要么你就要有一个很好的冷库。

这两点对现在的苏联来说都不容易办到。

而且活猪售卖出去还有一个问题,苏联人不是家家有冰箱。

这注定了大家没办法在家里储藏足够多的肉食。

老百姓不能囤肉,那就只能是每天买新鲜的。

这就把存储的压力全压在了供应链上。

供货企业要运到目的地,还要负责长时间储存或养殖。如果出现意外,还需要自己全额承担损失。

这种经营方式压力成本太大,就算是国营的集体农庄都吃不消。米高扬被誉为苏联人的厨房,他对民生问题尤其是吃饭问题是很有见解的。

他很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儿,而不是像几十年后他的继任者一样,只会无脑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

但是米高扬知道问题在哪,也把问题报告给了斯大林。

但是就算是他们两个一起也无法段时间内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铁路是说随便修就修的吗?

苏联有多大?有的铁路修出去确实满足了当地的出行需求,可是根本无法盈利,对财政的负担怎么解决?

还有仓库问题,冷库说起来简单,这其中的成本增加怎么计算?

还是说有办法让苏联人马上每家每户一个冰箱,让苏联人有囤积食物的能力来减少供货端压力?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一拍脑子就能解决的。

所以米高扬才会去欧洲扫货,想办法提高苏联的食品加工能力。但是搞到最后,还是只有香肠这种传统食品成了最优解。

苏联人不是没有想过搞罐头,猪肉罐头牛肉罐头也不是没搞过,只是搞了后口碑极差。

他们就是无法解决那种令人难受恶心的罐头味。

再加上苏联本身烹饪方法的问题,最早制作的罐头都有着浓郁的腥臭味,消费者买来根本无法下咽。

所以看到谢尔盖的文章,斯大林和米高扬第一反应是不信的。因为罐头他们没少吃,除了水果罐头还不错外,肉食罐头简直就是要人命。

不过想着万一呢?要是谢尔盖写的是真的呢?于是斯大林找来了赫鲁晓夫,因为现在中国对苏联的轻工贸易的苏联方面总负责人就是赫鲁晓夫。

那么关于罐头的事情,也就一事不烦二主了,赫鲁晓夫同志你去一趟吧!

于是乎赫鲁晓夫来了,而且一来就要吃罐头食品。

虽然外交部一时间都不知道他突然访华是干什么。

但是苏联的书记跑来要吃罐头食品,那就给他吃呗。这点东西也不是没有。

结果吃完了又说我们是骗子,给他吃的不是正经的罐头食品,中国的外交人员觉得自己太冤枉了。

有外交人员对赫鲁晓夫道:“赫鲁晓夫同志,这真的都是罐头食品。没有骗您的必要。”

“对啊,赫鲁晓夫同志,我们真的没骗您。”赫鲁晓夫扬眉吐着眉毛道:“真的吗?我不信。”

“除非你带着我去看看。”没办法,外交人员只能找来没开封的罐头,当着赫鲁晓夫的面打开。

给他看看罐头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里面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味道。这些罐头没有加热,赫鲁晓夫直接用叉子从一个罐头里叉了一块红烧肉出来。

罐头里的红烧肉还没完全化冻,表面还覆盖成一层白白的猪油,赫鲁晓夫直接塞进嘴里咀嚼了起来。

吃完之后他眉头松开,然后又深深的锁紧。

最后他丢下叉子说道:“你们真的搞出来这样的罐头了?”

“嗯?”中方外交人员不知赫鲁晓夫为何会有这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话。

还好赫鲁晓夫没说什么,他摆摆手说:“你们去通知一下周总理。我这次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关于你们的罐头。”

北京的一处茶楼里,新中国的陈云正在泡茶,热气袅袅茶香扑鼻的时候,包间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夹克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一边走还一边抱歉道:“哎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来晚了。”

来人正是李锐,而在包间内除了新中国的陈云之外,还有贸易部的部长叶季壮。

从年龄上来说,这两人的年纪都比李锐长了一辈。但是面对李锐,两人倒是都没有摆长辈的架子。

陈云更是笑哈哈的打趣道:“晓得你李部长是个大忙人,约你喝茶都是一件难事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