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办技校(第2/4页)
“哎,说来说去还是因为我们没靠山啊。”黄江突然开口道:“如果我们南洋华人有靠山,南洋土著和殖民白人那人敢这样的欺负我们啊!”
李梅接过话茬:“所以我们才要和新中国搞好关系啊啊!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可以支援他们发展,他们保护我们安全!”
“哪有这么容易,新中国连个像样的海军都没有。听说他们海军都是些小舢板,没有海军去不了南洋,怎么搞嘛。”有人丧气到。
“这话说的太绝对了,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啊。”
“你们吵这些都没用,与其关心中国有没有海军,还不如看看他们能不能把东北门口给守住。要是美军打过来了,那就什么都没戏了。”
一群南洋子弟对新中国的讨论持续了很久,一直说道半夜。
大家都一致认为,新中国应该是比自己父辈们口中所说的民国要好。
而关于这些南洋子弟的去处。实际上中央早就有了安排和决定。让他们进厂去直接当技工,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因为这些南洋子弟虽然有不少人家中条件比较好,在南洋甚至开厂办公司,但是他们本身却没有脱产。
这算是老一辈华商的传统。不让子弟直接做甩手掌柜,可以让他们懂得挣钱的辛苦。
而且这年头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与后世那种老板和员工之间彻底是资本家和雇佣关系还是有所不同的。
传统中国商业中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更像是封建时代家生子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是谈不上多么的先进。
但是在中华文化这种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却比没有任何保障的纯雇佣关系要来的稍微好一点。
这种关系算不上老板需要为员工管理好生老病死。
他们更像是之后日本企业会推出的所谓终身雇佣制。
老一辈的中国商业之中的雇佣关系大抵上便是如此。
员工的忠诚度一般来说都相对很高。老板也不能够太不做人。后世电视剧《闯关东》里面就有对这样劳动关系的表现。
而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中,南洋子弟想要接父辈的班,那么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多。
大家基本上都在奉行不经历基层的苦,接不过家大业大的班。
所以这群南洋子弟们一个两个别看都是少爷出身。
但是很多人学习的东西,可不光光仅仅是学校里的理论,更多的时候也在工厂在田地间进行过实践。
而且他们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远比普通工人要高的多。
如果今天只是把他们安排进某一个工厂进行工作,或者说在工厂里当个技工组长,那么对整个中国来说,其实用处并不是很大。
中国缺的是一两个技工吗?明显不是啊,中国缺的是成千上万,甚至是上百万熟练的产业工人。
所以早在去年的时候,李锐就和中央里面负责相关事宜的大佬谈过。
希望在中国建立大量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说起来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也就所谓的技工学校,这种事情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又好像中国迟早都会搞一样。
但实际上李锐可是很清楚,中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从开始到兴盛,再到衰落,再到被人鄙视。
期间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化。
早年间的职业技术培训是怎么搞起来的?
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工厂进行牵头。有他们自己厂里的师傅,搞一个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然后面向的范围主要就是工厂子弟。
让工厂子弟学习老师傅的技术后再进工厂里上班。
这一个方向听上去好像不错。
但实际上从一开始这种职业技术培训在路子上就歪掉了。
因为对很多厂子弟来说,在这些职业技术学校里面学得好或者不好,其实都无所谓。
反正最后大概率都是能进工厂上班的。
所以学得好和不好,仅仅指关系他们分配到什么科室去工作,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有一份铁饭碗。
再加上工厂里面的师傅所组织起来的职业技术培训。
其内容其实是非常狭窄的。
因为很多老一辈的师傅并没有接受过一个相对系统化的职业教育。
对很多技术,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要是让大学里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培训的话。
那么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实际工厂生产经验,教出来的人又变成只会理论,不懂实践。
所以中专这种教育在经历过包分配年代最辉煌的时期过后。
进入到自谋职业的社会进程中,立刻便被社会所抛弃。中专和中国的职业教育,说的难听一点变成了一个专门收废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