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更加暴力的(第2/3页)

金福瑞夹了一筷子的大煮干丝,送到嘴里细细的咀嚼出豆香味后才咽下,然后说道:“怎么,江导,这李部长又弄出什么幺蛾子了?”

“今天这位李部长要在上海电影厂搞改制。呵呵……”江明笑了笑,没有继续往下说。

但是这两声“呵呵”里面便包含了许多含义了。

上海电影厂并不是一个单独独立成立的电影厂。

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在经济上所做的工作是以整合私营经济为主。

所以上海电影厂是由长三角地区多个电影厂一起合并后组成的。

包括长江、昆仑、长城……等等电影厂一起合并成立。

这造成的问题便是刚成立的上海电影厂中可谓山头林立。

不同电影厂带来的导演、编剧、演员、员工等所求得利益诉求是由分歧的。

同一个电影厂出来的,难免就会抱团。同时,因为电影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又及其依赖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技术工作。

所以大量民国时期的电影人在上影依旧握持权柄,你还不能简单的把他们给换掉。

这些民国时期的电影人你说他们中有没有好的?

自然是有好的,但同时也有不少精致利己主义者。

文宣口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一群布尔乔亚来宣传布尔什维克主义,这能好才奇怪呢。

“那位李部长想要在电影厂里进行改制,要把好多人从领导的位置上拉下来呢。”

江明阴阳怪气的说道:“今天的会开的可谓不欢而散。”

在场不少电影圈里的工作人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是啊,搞什么啊。限制导演权利,剧本审查,还要搞什么审片制度。他这样搞,我们怎么拍戏啦!”

有人喝了两杯黄酒,牢骚话就开始出来了。

听到电影圈里有人抱怨,上海这边搞报纸的一些媒体人也开始吐槽:“这算什么,什么新闻报纸都要搞版号了,以后记者都要考试,新闻都要审查。这还有自由吗?!这就是搞独裁啊!”

这话一说,饭局上不少人纷纷赞同。

只有金福瑞敲了敲桌子道:“这话不能乱说,李部长还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呢。”

不少人哼唧唧的不吭声了,但是那种不服气的表情是骗不了人的。

金福瑞继续道:“不过李部长确实是年轻。找人拍的戏也是不大好,听说现场都是一片狼藉一片血腥啊。”

“是啊。”江明眯着眼睛喝着黄酒:“乱糟糟的。都不知道拍些什么。电影这么乱拍是不行的。”

金福瑞举起酒杯对江明敬酒道:“所以咱们也要拨乱反正一波啊。”

江明笑呵呵的举起杯子和他碰了一下。

他们所谓的拨乱反正是不是真的拨乱反正不好说。

但是李锐确实是在上海电影厂搞改制,而且准备切割一批人的利益了。

“这里是上海电影厂的基本改制方案。”李锐拿出一份草案发给了上海电影厂的相关领导与重要导演们。

包括江明在内的一众上影厂的高层们在粗粗浏览了李锐的改制方案后就差点要跳起来了。

因为李锐在这套改制方案中明确确立了好几点。【第一:所有文艺作品都逃不开政治影响,所以上影厂必须政治挂帅,制作出符合新中国核心价值观且优秀的文艺作品。】

【第二:主要领导人需要由行业内部人员担任,不要出现外行指导内行情况。】

【第三:成立电影厂员工协会,监督电影厂工作。】

【第四:……】简单来说,李锐是将1962年才诞生的《鞍钢宪法》做了一些改编,然后放到上影厂来做实验了。

为什么一个钢铁厂的企业管理办法(鞍钢宪法)能放到电影这种文艺行业?

因为电影看起来是一种生产文艺作品的工作,但其本质其实是工业化产品。

后世好莱坞已经证明了电影工业化才是最大生产力的保证。

历史上后世的中国也在七十年后开始走上电影工业化的道路。

而将《鞍钢宪法》改编后放进上影厂做实验性的管理检测,那是因为李锐有信心可以给中国电影兜底。

上影厂就算是这次试点不成功,也折损不了新中国的文宣工作。而这样一来,上影厂内的高层人员则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中。

但是很显然,公然违抗代表着公权力的李锐部长,他们是没那个胆子的。

于是乎他们和长三角地区那些一起受到李锐打压的新闻媒体一起,开始在报纸上疯狂抨击。

他们也不抨击李锐本人,而是在抨击正在拍摄的《赡养人类》的样片。

妄图以此形成一种舆论攻势,然后再让他们背后的大佬,以及一些民主派人士出面说和。